返回第18章 十里八乡都有不少亲戚(2 / 2)混在明末当军阀,开局就灭清首页

这样一来,也能让普通青壮轮流值守城墙。

外围的简易房,每隔一段就有几个房的人共同值守,这样形成了有效的示警机制。

赵彦与族老们商议后,将写下的东西一条条列了出来。

“自我们招收流民起可能引不少人眼红,算是未雨绸缪,免得真到那一天来不及。”

这里唯一识字的老族长拿起纸,边念边斟酌。

“现在我们还做不到自给自足,两个生意动了不少人手,也就是最近鱼获开始好了一些,青州府,济南府也有酒楼来跟我们采购鱼获。”

“要是这么一直搞下去,是一条不错的收入来源。”

“更叔那边打算攀上这些酒楼的关系,这样盐路宽一些,也能卖得快一些。”

说来说去,还是手头不宽裕。

这些愿意为赵家寨出谋划策,动手出力的工匠实际拿不到多少。

赵彦叹了口气,无奈地挠了挠头。

几百年的扎根生存,排外心理,使赵氏一族荒废了许多技艺,一旦遇到建筑等大事,还得依靠外来工匠。

日夜不停歇的铁匠铺子,几十号人敲打,可是精钢长矛的产量也不过一天几根。

真正成熟的铁匠可不是一朝一夕能锤炼大成,这是没办法的事。

“各位族老,看今冬的情况,大概开了春就开始荒了,咱们一直招收流民,多开荒地。”

“把牛都集中起来使吧,赶开春前开几条大水渠。”

“不行再把荒地再往南走一走,离得河道近一些,万一旱得真严重,这样打水也方便一些。”

赵彦没提打井的事,现在说这个还太早。

族老们欣然应下。

其中,以匠户营张大石为首,开始对各个营生的工期进行评估,进行人手分配。

以前校场用的是村庄空地。

现在影响到了生活,所以军营和校场也挪到了城外近海处。

不得不说张大石这小子真是个人才。

带了几十个人,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在赵家寨的几个方向建了几个烽火台。

虽说都是用黄泥抹了上冻看起来糙的根本不像个样。

可是里面烤火猫冬都不是问题。

这么一来,等于赵家庄有了预警系统。

有那么几座都是在地势高的地方,一眼数里,可谓一览无余,视野极好。

足以应付任何突发情况。

临近年根,亲戚的走动多了一些。

当然,如非必要一般都不会出门,但不表示这些打秋风的亲戚。

直到赵承前坐在赵彦跟前说起,赵彦这才反应过来。

“这么说,十里八乡还真有不少亲戚?”

赵彦一拍脑门,真是糊涂了。

他这不是问的废话吗?

赵氏一族与外面通婚的多是附近人,不是娘家离的几里远,就是嫁出去的赵家姑娘知道这里生活好了,来探探路子。

“族老们怎么说的?”

“能咋说,就像我媳妇,拎几斤肉回娘家,脸上也有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