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交流会(1)(2 / 2)一寸余心首页

“大家应该都接触过‘蛋白印迹’实验了吧?”钱余向现场的同学们发问。

学生们分为了两派。一部分人高喊着“做过了”,一部分人则摇了摇头。因此,钱余首先给大伙简单回顾了课本知识。

“蛋白免疫印迹,也就是‘Western blot’——这是蛋白质的一种转移技术,将蛋白从凝胶中转移至‘印迹纸’上,再利用抗体显示该蛋白的存在。”

“我们通常口头称之为‘蛋白实验’,或者是‘跑蛋白’。”钱余力求讲解得通俗易懂,“整套实验操作包括了蛋白电泳、转膜、封闭、抗体孵育和显影。”

“简单来讲,就是先让蛋白质变性。然后利用电泳手段,将总蛋白按分子量大小,使其在电泳胶中进行分离。这就是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紧接着利用电场作用,将胶上的蛋白条带,转移至印迹纸上——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膜’。”

“转膜完成后,再对印迹纸进行‘封闭’。将膜上‘无蛋白’的部分进行填充,用来防止以下的两种抗体在这些空隙发生结合。”

“然后就到了‘抗体孵育’步骤——将该印迹纸孵育特定的蛋白抗体。这一抗体俗称‘一抗’,即‘第一抗体’,其必须与该蛋白发生特异结合。”

“由于‘一抗’通常不带标记,同时为了放大信号,我们会继续孵育配对‘一抗’的通用抗体‘二抗’,后者也俗称‘抗体的抗体’。”

“最后这一步就是‘显影’了——将蛋白条带变为我们肉眼可见的结果,考察目的蛋白的浓度。”

钱余讲的这则“小黑屋”的故事,就与“蛋白显影”有关。

“事实上,显影利用的是‘化学发光’。”

“原理其实也很简单——目前我们最常用的‘化学发光底物’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用的商业抗体‘二抗’通常以HRP标记,当完成抗体孵育、进行显影之前,需要在印迹纸上加入‘化学发光液’——其中A液为‘鲁米诺’,B液为‘过氧化氢’。”

“现场如果有喜欢看侦探小说的同学,应该知道‘鲁米诺’的用处。”

钱余刚说完,下面就有学生举手抢答:“‘鲁米诺’是一种化学荧光分子,也称为‘发光氨’。在刑侦上,能够用来观察那些不显眼,或者时隔多年的‘血迹’。”

“看来这位同学有当侦探的潜质。”主持人适时地插了一句嘴。

“哈哈——”

大伙纷纷笑了起来。

“其实科学也可以像侦探小说,同样惊险刺激、引人入胜。”

钱余弯了弯嘴角,附和道:“这位同学说得没错——在蛋白显影实验中,利用的也是‘鲁米诺’的发光特性。”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变为单氧分子和水——氧分子能使‘鲁米诺’氧化并发出蓝光。”

“操作过程也很简单——将A液与B液等体积混合,再与结合了HRP标记抗体的‘印迹纸’一起孵育。产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反射光,可通过‘X-光胶片’或者‘化学发光成像仪’进行图像采集。”

钱余问道:“现场做过蛋白显影的同学,请问你们用的什么方法观察图像呀?”

大伙普遍只给出了一种答案——化学发光成像仪。

钱余点了点头:“在425nm的条件下,仪器可检测‘鲁米诺’反射的蓝光。而且成像仪自带了‘CCD拍照成像系统’,还能连接电脑,运用配套软件进行图像采集,深受广大科研人员的喜爱。”

“在发光液作用的有效时限内,通过调整‘数字成像系统’的曝光时间梯度,可得出数张不同时间的蛋白曝光图,供科研人员随意选择并储存。若是曝光时间不理想,还能再次进行调整。只要化学发光作用尚未‘淬灭’,可以随时调整曝光时间,直到令你满意为止。”

“而且我们还能在系统软件上,直接进行蛋白‘定量分析’,十分方便。”

“这就是大家喜爱成像仪的原因了。”钱余继续说道,“可我刚开始做实验那会儿,实验室可没有条件买这个。我用的是最传统的显影方式——X-光胶片。”

“在大学的课本上,你们应该也读到过,用X-光胶片进行的蛋白显影方式吧?”

还是有不少记忆力好的学生,冲着台上的钱余点了点头。

“有没有用X-光胶片亲自做过显影操作的?”

这回倒是没有学生点头了。

“那你们有没有‘冲洗’过照片呀?”钱余又问道,“是旧时最传统的,用‘黑白胶卷’或者‘胶片’冲洗的那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