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潜龙勿用(2 / 2)天道人理集首页

闻多作为主要发言人之一,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密集的人群。他的声音响亮而坚定,充满了激情与愤怒,直指项氏的残忍行径。他的演讲激起了听众的共鸣,许多人在他的演讲中不断点头,偶尔爆发出阵阵掌声。闻多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学子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以及暴力对正义的破坏。他的脸庞因为激动而泛红,声音在礼堂内回荡,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随着追悼会的结束,人群逐渐散去,闻多和几位同仁一起缓步离开礼堂。

他们穿过校园,走向停车场的方向,夜色中的路灯投下斑驳的光影。然而,这个本应平静的夜晚,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就在闻多即将到达车辆停放地点时,突然从暗处跳出几个身影,手中闪烁着冷光的武器。这些蒙面的身影动作迅速而果断,几乎在瞬间就靠近了闻多。闻多的同伴尚未反应过来时,杀手的刀刃已穿过了闻多的身体,闻一多倒在了血泊中。这场突如其来的暗杀行动迅速结束,行凶者像幽灵一样消失在夜色中。几位同仁也被杀手杀死,天亮之后,过路的行人,惊恐地围在闻多的身旁,无助地呼叫救援,他的生命就这样在激情与愤怒的回响中戛然而止。

李闻惨案引发的震动远远超出了初期的预期,各国新闻和报闻的头条被这两起骇人听闻的暗杀事件占据,不满情绪在楚国扩散,而且这种情况不仅限于楚国。

这种广泛的国际关注大大有损楚王的声誉,其余六国暗中推波助门澜,以待楚国内乱,这加大了楚王解决此事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楚王对这起连环暗杀案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愤怒。楚王亲自召见了众位大臣,表主要彻查此事,责成刑部限期办案侦破,刑部尚书在楚王面前表现得相当无助,他坚称自己并未指令下属进行这样的行动,也不清楚具体是哪个小组或个人行凶。这段对话后来成为了许多政治评论和分析的焦点,显示了政府内部在处理危机时的困境和无序。

随着事态的发展,楚王的不满和紧张情绪达到了顶点。他需要一个能够迅速行动并查清真相的团队,这时陈年被指派这一重任。陈年知道,这次调查不仅是对李朴和闻多遇害真相的追求,更是对楚王威信的一次重大考验。他决定硬着头皮前往事发地,彻查此事。在临行前,他召集几位心腹。他们讨论了初步的调查策略,并决定充分利用楚王的情报网络来追踪杀手和可能的幕后黑手。陈年和他的团队知道,这次调查将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地方势力的阻挠、证据的搜集和证人的保护。

陈年接令三日后才启程前往事发地,但在他还未抵达目的地,便接到了一份密报。密报中说,根据最新调查,李闻惨案与寿春县令关联性极高,而且有强有力的证据显示,幕后指使者极有可能是寿春县令景彰。

这个消息对陈年来说既是一个震惊也是一个挑战。景彰是一位有着军政背景的重要人物,之前还曾得到过是令尹景色的力保,他是景色的族弟。这位县令的行为若真如情报所述,不仅是对国家法律的公然藐视,更是对楚王权威的挑战。而在陈郢,楚王得知这一消息后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在他看来,景彰的这种行动不仅仅是不计后果的鲁莽,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愚昧。景彰的行为在楚王看来简直是小儿科,不仅没有达到任何政治目的,反而给楚王带来了极大的国内外压力,影响了楚王的形象和楚国的政治稳定。这个告密者是景氏的对头屈氏,两者多年来斗得相当激然,屈氏恨景氏大权独揽,常欲将景氏取而代之,因而将自家情报网探得到的情报秘密送给陈年,屈氏也知道陈年是一个破案高手,真相必能查清,陈年又信奉法家之学,铁面无私,把情报给陈年,不但可以打击景氏,还可以拉拢陈年,增加己方的力量。

陈年接报后也没犹豫,立即核查,果真如秘报所言,人确实是景氏派杀手。非但如此,景氏的势力在楚国非常强大,楚王也不敢轻易动手得罪景氏,只能在三家中玩平衡。陈年查清了,心里也放下了,其余全看楚王了。

多年后的一个宁静的午后,昔日的刑部侍郎,在他的书房里把这事件的真像告诉了来访的田婴。这次的主题围绕着他过去的军情工作和特别是那起震惊全国的“李闻惨案”。作为直接参与了当年调查的高级官员,他对这一事件有着第一手的资料和深刻的见解。在回忆中,他透露了一个长期以来被误解的真相,他明确指出李朴和闻多的死并非楚王所为。他详细描述了当年的调查过程,包括如何追踪线索,审讯嫌疑人,以及最终如何锁定真正的凶手。他的话语坚定,每一个细节都被仔细澄清,目的只为还原历史的真相。

多年来,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李朴和闻多的悲剧是景彰在楚王的授意下所为。项氏的揭露,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许多人开始重新评估这段历史,也对那个时期的其他历史事件提出了新的质疑。随着揭露的深入,案件的细节逐渐公之于众。

调查团队发现,包括景彰和景云在内的几名地方官员,才是策划和执行这两起暗杀的真正幕后黑手。这些官员利用职权,操纵杀手,对抗政治对手,最终,景彰景云及其同谋因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这一审判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罪行的惩罚,也象征着对整个“李闻惨案”一系列调查和法律程序的终结。随着这些主要责任人的落网和惩处,长期笼罩在这起案件上的阴影似乎终于有了一丝散去的迹象。公众对这一结果的反应复杂。

一方面,人们为正义的实现感到欣慰,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当时楚国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包括权力的滥用和政治打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