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旭阳把昭学送到于家湾的父母那,又马上赶回县里去了。刚下车到坪里,一大群表子妹便围着昭学,热热闹闹的。外婆迎上来抱着昭学亲了亲:“昭学,快叫外婆”。昭学怯怯低声的叫了声:“外婆”。
外婆六十多岁,清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上包着块黑色染布头巾,身上穿着边上开扣的黑色土布衣裳,三寸金莲上,裹着一双黑色土布鞋。身材高大的外公,穿着双拖鞋,两个裤脚挽得高高的,腿上、脚上、裤子上满是泥巴,一件灰色褂子,敞开着穿在身上,古铜色脸上的双腮凹了进去。一个劲的抽着烟,在旁边嘿嘿嘿的笑着。
外公外婆是外乡人,四十多年前,带着弟弟(春外公)和大儿子于飞阳,背着几卷行囊,来到此地。见这里山青水秀,人烟稀少,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树木茂盛,便在此落脚安了家。
听外婆说,刚到此地时,生活艰难无比,只是在山脚边,搭了半边茅草屋顶,支起了三面透风的茅草房。夏天还好,一到冬天,寒风刺骨。好在外公能织一手绝好的竹器,用竹子编好竹墙、竹窗、竹门,然后糊上泥巴,再在室内墙上铺满茅草,然后升上一盆火,这才解决了寒冷的问题。
春外公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人又勤奋,但不爱说话,一天到晚,拼命的干活,使劲的开荒,终于在房前屋后的荒地上,开除了大片的农田和菜地。
外婆在家,不但做好饭菜带好孩子,还养猪、养鸡、养鸭,这荒无人烟的野山坡里,也就有了炊烟升起,鸡鸭争鸣,灯光朦胧,田园南山。这样也就顺利的在此站住了脚。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外公决定在此建一幢一屋的土墙房屋,安安稳稳的建好自己的家园。这是一栋依山而建,呈L型的房屋。外公外婆和于飞阳,住在沿山脚的那排房屋里,春外公住在另一幢房屋内。L型房屋围出一个大土坪,一排倒L型的篱笆墙将其围住。一条宽两、三米的土路,从门前绕过,自山上下来,直到下面的大路。
院子的前面,本是一个比较缓的山凹,一家人肩挑手扛的在山凹的下边,筑起十多米长,二米多宽,七、八米高的拦水坝。这样,既方便了去对门山上打柴种地,又围出了一个大山塘,在塘里养起了鱼和,生活和农用水都有了。全家又在后面的荒山上,种上了茶叶,这小日子,也就慢慢的红火了起来。
一天,化缘的和尚从此路过。由于天气炎热,中暑倒地,昏迷不醒。外婆见状,立即将其扶进屋里,待他醒来后,叫他一起吃了午饭,然后送了一些干粮给他。和尚起身相谢后,又沿着房屋转了几圈,双手合十的对着外公外婆说:“你这是块风水宝地,日后必然人丁兴旺,子孙发达。你的儿子中,必有一个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一家人听了当然高兴,但当时的状况,全家人只能够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心想哪有那好事,也就笑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