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不配当总宪(1 / 2)朕先革了这大明首页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朱翊钧重读了一遍张居正的奏疏,对这句话大为赞同。

“先生这一句话写的好,难的不只是制定适合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将其顺利正确的执行下去。”

执行不到位,再好的经都会被人念歪。

就像修撰《实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样,如今的大明官场,各处都存在着人浮于事,公文泛滥却没有实效的问题。

因此,张居正以重申洪武时祖制为借口,制定考成法。

从此以后,六部要做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都要定下一个明确的期限,做成考成簿。

内容抄录两份,一份送到六科,一份给内阁。

六科言官们按照考成簿上的内容稽查六部,内阁负责监察六科。

按照旬、月、季、年为限,定期考核。

如此一来,不需要兼掌吏部或都察院,内阁同样能掌控百官。

比起高拱兼任吏部尚书时处在风口浪尖,遭人嫉恨的情形,这种方式要相对平和隐蔽,不易被人敌视。

用明确的任务指标,使得官员无法推诿。

量化了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朱翊钧很满意,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

考成法自然不是完美的方案,其要求过于僵硬,很有可能出现“唯指标论”的问题。官员们为了政绩,更加强行向下摊派,违背朝廷的本意。

不过凡事总要有所取舍,不能因噎废食。

他要做的,就是及时关注反馈,加强监管、针对性的做出改进。

张居正提出这个奏疏的时间点也很妙,正处在京察即将结束的这個时间点。

经过月余的官场动荡后,百官思安,都不想在这个时候找麻烦。

否则,张居正可以用京察这个大棒,名正言顺的将反对派赶走。

得到朱翊钧的认可,张居正没有着急颁布考成法,他先是召集诸大绶、王希烈等人,宣布了《实录》的专管专责事宜。

听闻此事,一些平素懒散的翰林们脸色变得惨白。

以后要定期交稿,没办法继续摸鱼了。

面对张居正,众人不敢抱怨,等他离开以后,议论声渐起。

不过在小声抱怨过后,没有人拖延,纷纷开始了编撰工作。

翰林院编修张位苦着脸,回到自己的桌案前。

他查阅旧档,开始提笔蘸墨,嘴里还嘟囔着:“世庙在位几十年,连一本起居注都没有,全靠我们翻找部院的奏章,就算是按期定量的修,要修到猴年马月去……”

等到晚上,张位在宴席上大吐苦水。

于慎行还有心情开玩笑:“愚公移山,总能写完。要我说,还是公望的运气最好,他用编修假回乡后,到现在还没回来,一点压力都没有。”

“非也非也,”赵志皋摇头道,“我等现在是共赴劫难,忍几天就能习惯。等公望回来后,发现史馆大变样,就要一个人苦熬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