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章 为胡宗宪鸣冤(1 / 2)朕先革了这大明首页

“胡宗宪?”

张居正想起来了,今年四月初的时候,兵部右侍郎汪道昆、讲读官许国等人上疏,为胡宗宪鸣冤。

隆庆帝下令调查,发现胡宗宪是受到了严党的牵连。

当年清查严党的时候,在罗龙文的家搜到了胡宗宪的书信,因此作为证据,将他抓捕入狱。

胡宗宪上疏辩解无果,在狱中不堪被辱,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名言后,含冤自杀。

隆庆当即为他平反,免掉他的罪责,但是还差了最终一步。

胡宗宪已死,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哀荣。

也就是谥号,能够作为盖棺定论的褒贬。

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朱翊钧终于理解了这种“褒贬”的意义,自然要让胡宗宪有一个好结果。

张居正的话刚到嘴边,却咽了回去。

因为清查严党,让人弹劾胡宗宪的,正是对他有恩的徐阶。

为他平反,就是在指责徐阶,说明之前的处理有问题。

如果再为胡宗宪恢复荣誉,相当于在扇徐阶的脸。

唉,这件事情,终究是徐老先生做的不对。

思考过后,张居正终于开口道:

“胡宗宪任浙直总督的时候,为人不拘小节,与严党有所勾连,因此才有牢狱之灾。然而罪不掩功,他在东南主持剿匪灭倭,是为了得到朝堂的支持,不得不与严党虚与委蛇,不该因此论罪。”

他短短几话,遮掩了徐阶的错处,也阐述了胡宗宪的委屈,把锅全扣到严党的头上。

还没等朱翊钧想清楚这一层,张居正已经应下此事:

“陛下说的有理,如今是时候为他恢复名誉了。臣近两日就和兵部、礼部的人一起商议一下,给胡宗宪一个公允的评价。”

有了相应的谥号,朝廷才好恢复生前待遇,虽然人已经离世享受不到,但是可以惠及子孙。

“不只是胡宗宪一人,”朱翊钧翻了一下自己的笔记,“朕看旧时的卷宗,发现张经、阮鹗、李天宠等人的案子,也是疑点重重,朝中有许多臣子为他们上了伸冤的奏疏。”

张经在后世的名声虽然没有胡宗宪大,但是朱翊钧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

晚清有人写小说,写张经和杨继盛一起含冤而死后,他的儿子张昆逃出京城。

之后张昆遇到了十二位美娇娘,创建水晶宫,屠倭灭寇,请圣旨杀奸臣,自身沉冤昭雪,最终封王。

十足一個古典爽文故事!

最搞笑的是,张昆被作者写成了于谦转世,赵文华等严党反派,是王振等人转世。而夺门之变的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则转世成了于谦的后宫。

想到这里,朱翊钧差一点忍不住笑出声,他轻咳一声,重新变得严肃:

“张经和胡宗宪同样是剿倭名臣,论罪处死的时候,又是因为严嵩,将杨继盛和他放在了同一批。

杨继盛已经平反,得到追赠、封荫其子。

张经等人,也该照此办理。

先生让人查一下嘉靖、隆庆时领兵的文臣武将,如果有人受到冤屈,至今仍没恢复的,朕来为他们主持公道,给他们平冤昭雪。

不能让为国作战的人,流血又流泪!”

朱翊钧知道,在全新的军事力量建立之前,他得先掌握现有的军队。

自己年纪太小,不可能学洪武、永乐一般,靠打胜仗来获取威望。

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怀柔施恩。

面对上层,示好勋贵子弟,让他们的孩子与自己一同玩耍。

对于底层,拉拢普通士卒,就算为国牺牲,孩子沦为孤儿,也能得到皇家的照顾。他以后还打算加大投入,为作战伤残的将士,倾斜一部分资源,安定人心。

至于中间层面,就是带兵打仗的文臣武将。

大明的爵位不像宋时一样滥发,按年限能够自然提升,除了多发一点工资,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大明的公侯伯都属于超品,不能随意给出去。

他有心褒奖戚继光等人,为他们封爵,更想改变这一条有别于过去的爵位体系。

但是现在说出来,不会有人赞同,反而会让戚继光站在风口浪尖。

这是对戚继光的“捧杀”,并不是好事。

因为戚继光的身上,自带一个世袭武职。

家中血脉只要不断绝,成年后就能当官。虽然后来增加了要求,要通过考核后才能授职,发放全额俸禄,但是条件相对宽松,大部分人都能通过。

名义上不算爵位,但是实际上与国同休,享受的待遇,和前朝的中下等爵位差不多。

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国家的寄生虫,但同样也诞生了许多名将。

朱翊钧对他们感情复杂,将来同样要对这一套体系,进行革新。

这意味着,要在当前的架构下,重新搭建一套全新的体系。

还得尽可能避免冲突流血,直到全新的力量,有能力支撑起全国。以免因为他的革新,引发安史之乱一样的可怕兵乱。

朱翊钧长考构思的时候,都觉得十分困难。

或许从底层造反,将旧有的一切全部打破,再重新建立,都比这么搞轻松。

好在卫所将官们的优先度可以放在后面,大明还有一批没有了兵权,却一直在享受着诸多特权,比军官吸了更多的血的藩王宗室。

这些藩王毫无反抗的能力,在朱翊钧的眼里,是最佳动手对象。

解决掉他们之后,利用藩王留存下来的资源,构建全新的力量,才能改动全国的卫所将官。

如今戚继光是总兵兼都督,总理蓟镇,位高权重,在北方练兵巡边,建造防卫蒙古人的堡垒。

朱翊钧知道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水平,不想学微操大师,影响戚继光在边镇的用兵。

他只是单纯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中官带去一份慰问的赏赐,表达皇帝对武将的看重。

不只是戚继光。

俞大猷、李成梁、刘显等重要武将,朱翊钧都在一一翻查档案,详细了解他们的功绩,写信恩赏。

过去嘉靖、隆庆时,可不会给这些武将好脸色,更别提亲笔写信了。

朱翊钧不摆皇帝的架子,与父祖相反,显得十分亲民。

这种感情上的投入,有时候比单纯赏赐金银更有效果。

现在还不是给戚继光等名将封爵的时候,朱翊钧思来想去,决定给蒙冤者平反,借此塑造自己公正的形象,博得将士们的好感。

“陛下此言大善。”

见张居正认可,朱翊钧提出一个问题:“朕心中疑惑,这些人明明都是为国抗倭的名将,为什么还会遭受此等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