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薛安都挺身奋战,即使身受重伤依然勇往直前,流下的鲜血在手臂上凝固,折断了长矛就再换新的。魏军被他的气势所慑,最终大败,很多人落水而死,另外还有两千多汉人士兵投降。看着这些汉人,宋军主将不禁疑惑:“你们本是中原百姓,为何却为蛮夷卖命?”对方异口同声道:“都是胡人强迫我们,迟一些就会遭到灭族。”
——这个问题问得还是太天真,殊不知有些群体天生就是如此:见到胜利纷纷聚集,见到溃败纷纷逃亡,毫无尊严与忠诚,任谁只要拥有强权都能奴役,只有利益才值得这些人付出理想和生命。
不久,前线的宋军甚至攻克了重地潼关。关中豪杰一向反对北魏的统治,于是纷纷而起前来响应,就连附近的羌、胡二族也都送来物品犒赏士兵。
危急时刻,拓跋焘采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不与宋军正面对阵,转而绕道后方侵入宋国境内。文帝担心敌军在自己腹地肆虐,只得召回薛安都防守襄阳(湖北),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另一位回防寿阳(安徽)的将领在途中不幸遇上魏军主力,于是下令众将:“作战时不许回头,违令者斩首,不许撤退,违令者斩脚。”最终,在仅有八千士兵的情况下与魏军死战到了最后一刻,可惜还是全军覆没。
魏军趁势进攻彭城(江苏)。彭城缺粮,刘义恭打算弃城逃往南方,于是让名将沈庆之为自己谋划路线。刘骏反对道:“我是一城之主,只会与彭城共存亡,叔父既然是统帅,也当以国家为重。”刘义恭这才决定不走。之后拓跋焘数次进攻都无法攻克彭城,只得率军绕路,南渡淮河想直接进攻建康,所过之处无不望风而降。
起初,盱眙(江苏)太守因为该郡地处南北要道,便下令加筑城墙、挖掘深沟、积蓄粮草以做好随时守卫的准备,属下都认为没有必要,朝廷也觉得他防卫过当。直到魏军南下侵略时,由于粮草不足导致人困马乏,只能靠攻城掠地来维持补给。拓跋焘听说盱眙有存粮,便下令进攻。然而在过往的战争中,凡是大军兵临小城就没有不战败的(比如昆阳之战和合肥之战)加上盱眙太守很有先见之明地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魏军虽然骁勇,却也难有建树。
于是拓跋焘再度兵行险着,不顾后方刘宋的守军,只留下千人断后,自己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他还下令制作很多船只,想要渡过长江直接攻取建康。整个刘宋地区顿时剑拔弩张,朝廷高度戒备,人心惶惶,就连太子刘劭都亲自坐镇建康附近的石头城来指挥水军,王公贵族子弟也全被要求参军,城中百姓大批出逃。
这天,文帝登上石头城,眺望远方时不禁后悔道:“要是檀道济还在,又怎会让这些胡人如此猖狂?当初很少人同意北伐,都是朕这个一国之君一意孤行,才导致如今士兵厌战,百姓劳苦,都是我的过错!”
所谓“弱于外者,必强于内”——这种“窝里横”的行为说得就是文帝。别看他在对外战争时屡屡败绩,对高丽、北魏表现得都十分懦弱,对付起自己人来却从不手软。明明敌人都已兵临城下,刘氏宗族也面临着亡国的危险,然而他所思所想却还是保住自己权位那点事,不光没有自我反省,谋划如何打退敌人,反而担忧那些对于北伐失利而心存不满之人再度扶持刘义康作乱,派人前去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对外接连灭亡夏国、北凉和北燕,为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业。而文帝又做过什么?先除掉了扶持自己登上皇位的徐羡之和谢晦,然后又处死了替自己带兵打仗的檀道济和裴方明,最终还杀了为自己打理朝政的亲弟弟刘义康——相较之下,真是令人不觉慨叹。
当时的宋国人十分愤恨于屡次与他们作战的拓跋焘,民间甚至流传出童谣:“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来讽刺鲜卑,其中的“佛狸”便是拓跋焘的小名,意为他会在今年死去。拓跋焘得知后大怒,扬言破城后要将宋人全部坑杀,所以刘宋的防御也始终不敢松懈。
之后魏军多次使用冲车撞击城池,然而宋军守城功夫了得,城墙也足够坚厚,只是落下一些尘土。无奈的魏军又采用肉搏方式,由士兵轮流登城,一旦有人坠下,后面的将士就会立刻补上,全军众志成城,没有退缩的人。
经过一个月的厮杀,宋军杀伤数万魏军,魏军始终无法攻克刘宋城池,加上军中因水土不服开始蔓延疾病,拓跋焘无奈之下只得下令退兵。他们撤退经过彭城时,很多人劝说刘义恭出城追杀,文帝也下令让他全力截击,但刘义恭因为害怕迟迟不敢下令,最终任由魏军掳走一万多百姓悠然自得地逃走了。
此役,刘宋军队指挥不当,毫无纪律可言,士兵作战时随意进退,文帝还命令各将领出战前必须把方针先行呈交给他,等到批复后才可实施,使得军队如遇突发情况不能自行决定。因而魏军能够长驱直入,蹂躏了河北、河南、山东多地,造成不可胜计的伤亡,许多刘宋的青壮年都被他们杀害。而且鲜卑人生性残忍,喜欢用武器贯穿俘获的婴儿,所过之处全都杀光、烧光、抢光——有点像千年后的日本。而他们自己也遭受重大损失,战马死伤过半,国内税赋高涨,太子拓跋晃监国时甚至经营私田来与民争利,导致百姓哀鸿遍野,恨透了穷兵黩武的北魏朝廷。
拓跋晃精明能干,善于洞察时事。而深受拓跋焘宠爱的宦官宗爱却凶狠残暴,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因此拓跋晃十分厌恶他。宗爱生怕拓跋晃即位后会清算自己,于是找机会向拓跋焘诬告拓跋晃身边的臣子犯罪,致使东宫很多官员都被牵连而死,拓跋晃也在忧郁中亡故。拓跋焘直到后来才逐渐察觉事情的原委,因而十分后悔。宗爱得知后非常害怕,于是先下手为强,弑杀了拓跋焘。
谁能想到,一代英主,为北魏开创万世之基的太武帝拓跋焘,最后竟会死在一个宦官手中——不过“佛狸”终究没有死在“卯年”,而是死在第二年。
弑君成功后,宗爱又假传皇后命令将拓跋焘的重臣都传召入宫,暗中埋伏了三十多个手持兵器的宦官将他们通通杀害,然后扶持与自己交好的拓跋余登上皇位。不久,拓跋余由于忌惮宗爱一手遮天,想要暗中夺回权力,最终也被宗爱所杀。
眼见北魏社稷不稳,一位负责宫中警卫的鲜卑族将军奋不顾身,秘密联合其他护卫共同带兵冲入皇宫诛杀了宗爱,拥立十二岁的皇孙拓跋濬即位,成功稳住了局面。
文帝听说拓跋焘的死讯大喜,立刻开始谋划第三次北伐,将领沈庆之坚决反对,文帝没有听从。有臣子献策道:“目前河南饥荒,各城坚守,没有一个月很难突破。如今魏主刚刚离世,夏天又马上到来,正是魏国最衰弱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不如釜底抽薪,直接越过河南进攻敌人后方河北,那里的麦子已经成熟,足以让我们就地取粮,而且如果成功攻占,河南地区也将不战而降。”此计极为大胆,但成果也将十分丰厚,可惜保守的文帝只想收复河南,并没有那个胆量见识去采纳,最终宋军在山东被魏军大败,铩羽而归——可见宋军的战力,就连拓跋焘死后的北魏都打不过。
而正当文帝幸灾乐祸于拓跋焘被宦官杀害时,殊不知自己也是死期将至。太子刘劭和弟弟刘濬(jùn)经常因为犯错而被文帝责骂,同病相怜的二人便开始寄情鬼神,经常往来书信讨论巫蛊之事。结果事情败露,文帝对他们大失所望,但仍不忍心降罪。之后二人变本加厉,甚至在巫祝的示意下讨论起弑君之事。文帝知道后大惊,当即就想废掉刘劭并赐死刘濬,然而对于新任太子人选却始终拿不定注意,只能每晚摒退旁人找来重臣偷偷商议,因而迟迟没有行动。有臣子劝他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尤其册立储君之事。您如果还有犹豫,就应对现在的太子坦诚相待,以缓解父间的猜疑。像现在每天这样在背后暗中谋划,万一被太子知道,恐怕反而会逼迫他做出过激举动。臣实在担心后人会指责陛下只对弟弟足够狠心,而解决不了儿子的事情。”文帝听后沉默了。
不久,举棋不定的文帝忍不住将想法告诉了最爱的宠妃,而这个宠妃正是刘濬的母亲,于是得到消息的刘濬立刻策马前往了太子府。
刘劭早就从文帝的各种行为感受到了异常,听到刘濬的描述后,又想起父亲昔日屠杀功臣兄弟的所作所为,于是果断召集心腹发起政变。本来他是不易成功的,毕竟弑君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文帝一向忌惮其他兄弟,担心他们势力过大引发混乱,所以一再加强自己儿子们的兵力,使得太子东宫的护卫早已达到了正规军的规模——这也算是他的报应。
453年1月20日夜,刘劭伪造诏书:“内苑有人谋反,特命太子进宫平叛。”然后率领全副武装的两千甲士,趁宫门还未打开时就冲进了宫。当时各处值班守卫还在睡觉,看到太子亲自前来还有诏书,便一路放任他直冲到文帝面前。
文帝看到众人带刀上殿,立刻反应过来就想逃跑,然而没有成功。只好拿起小桌自卫,结果五个手指都被叛军斩断,最终被杀。
刘劭看到文帝已死,又下令诛杀了他的亲信与宠臣以求斩草除根,其中还包括刘濬告密的母亲。
可怜文帝多疑了一辈子,狠辣了一辈子,却只因一次一念之仁而被亲生儿子所杀,所以他之前的狠辣到底是对是错?
而这件事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武帝“巫蛊之祸”的情有可原——当年汉武帝也因自己的太子染指巫蛊、想要反叛而不知所措,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果断派兵讨伐最终逼得太子自杀。后世都指责汉武帝太过昏庸无情。然而现在看来,如果他不这么做,可能也会落得和宋文帝一样的下场,毕竟在政治和利益之下,亲情早已黯淡无光,只剩下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的自然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