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张谷对白山说这书也太贵了,怪不得人都说穷人读书不容易果然是很不容易。
"但是不读书就无法了解这片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白山说。”
接着白山就给张谷说起了他从私塾先生口中听说的一些事:从古至今不管有多少人满嘴挂着什么济民啊~济世啊~这种情怀,但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没有!一个都没有!没有一个能真正做到打破封锁和禁锢老百姓精神枷锁的。就比如今天的宫使和小贩一强一弱底层被豪强权贵欺负凌辱。这是合理的吗?不合理!所以我们读书就要学那种弱者如何在强者林立的江湖里面找到生存缝隙的智慧。我们不光要解释这个社会还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制定的那些规则只能让守规则的人守而不守规则的人也约束不住。德治只能治理道德高的人。我们也不喜欢矛盾和战争,但是老虎真吃人呐。不打死老虎老虎会吃更多的人伤害我们的人不讲任何道德道理却让我们仁义礼智信,他们不讲原因不提立场却要求我们放弃我们的立场一味的供养他们。《史记.陈涉世家》里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或者说,有权有势的高贵的人,难道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在他们眼里,所谓的天下不过是他们鼻子尖上那一点点的金钱和地位。尽管有些人还在口口声声说圣贤道德,那也只不过是修炼成了一个伪君子而已。
再能耐的人不仅要自己强还要大家强。《菜根谭》里说;‘‘老天让一个人有才能,他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去帮助那些不如我们的人。老天让一个人有钱,是为了让你去帮助那些穷的人。但是世人却反着来,有了文化就瞧不起没文化的人有了钱就瞧不起穷人。穷者谁不想达,达者更畏惧穷。为求发达,穷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农耕其田,功利其器,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都在独善其身。可除了那些少数的书生可以考取功名,通过科举,其他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中。
非也皆因。如今的达者不愿意也不允许把发财的机会赐予穷人,更不愿与他们分享锦衣玉食。他们视穷为一种耻辱,也更因为他们曾经目睹诸多的显贵之人在尔虞我诈中失败,沦为穷人,于是更加惧怕贫穷,因此他们便不遗余力的压榨穷人,聚敛财富,以求将这种发达保持永久福音子孙。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致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个恰恰是浪费了老天给他们的这些。那么他们要遭到天谴。
说到这,他叹了口气,接着又说到:"
其实皇帝根本就没想让草根阶层读书为的是把知识永远的垄断在权贵阶层内部更好的控制底层百姓当代人说起科举制度,总会产生这样的误判:那就是认为,科举制度是草根子弟实现阶层跃迁的路子。但其实这个说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来都不适合草根子弟。
科举制度的初衷
其实科举制度的初衷,从来不是古代皇帝为了让草根子弟有进阶之路,而是为了和世家大族对抗。其实从始至终,古代皇帝就没有指望草根子弟等参与科举活动。
理由很简单:在古代,能参加的起科举,需要具备较为强大的经济条件:
首先,需要具备脱产读书的环境。而古代科举的激烈程度比起当下的高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自耕农家庭压根无法供养一个脱产人口参加科举,更别说贫农。其次,师资力量也是问题。宛如现代人考公需要报班一样,古代科举也需要请专门的老师。而这笔费用也是一般家庭负担不起的——不要说自学成才。在古代,科举考试如果没有老师指点,只怕连下笔格式都写不明白。在当下,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尚且不多,更何况在古代,请科举老师的费用,喝人均收入的性价比可不是现在的家庭教师能相比的。
第三,如果到京城考试,需要一笔巨大的路费和住宿费。这笔开销,也是古代寻常人家负担不起的。所以,综合来说,在古代,能参加科举的,往往是出身于没有权贵背景的地主家庭——也就是所谓的寒门。
事实上,古代皇帝推行科举制度,目的也是拉拢寒门——即没有权贵背景的地主阶层,而非真正的草根。
如贫农可以通过努力攒钱置办点土地,然后让自己升格成自耕农。
而贫农想要做到这一点,单靠自己努力,无非要努力一辈子才能成为自耕农。这就和当代年轻人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还清房贷一样。所以,古代贫农有个绝招:那就是多子多福大法:只要多多生养男丁,养到五六岁,就可以上山挖菜,给地主放牛,为家里创造经济效益。而后,贫农汇集各项资金流带来的效益,就可以成为自耕农。
当然,头脑清晰、善于学习的自耕农,还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进一步——所以说,不论古今,学习都很重要。但区别是,一定要学对东西。
这也是孔子所说的民可由之不可知之。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出自《论语·泰伯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白山说道。
张谷;‘‘但是我们也不能由着别人忽悠着玩吧
所以它们越是垄断知识我们越要学习对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更明白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随即白山打开书随便翻找了几页指着土地两个字对张谷说到你看土地两个字在那些达官贵人门阀贵族眼里心里在太平时期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战乱时期万千将士马革裹尸黄土埋枯骨一将功成万骨枯王侯将相加官进爵。农人们的土地被大肆画圈兼并成为少数人特有的待遇古诗有云;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还有《汉书·食货志上》。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裕人家的田地紧连着田间的小路,贫穷的人却没有竖一只锥子的地方。两句话一针见血地说出了贫与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
张谷:我家也是农人,是自耕农真怕哪一天我家的田地也被贵人们圈了去。
随后张谷催着白山说:刚才听你念得那几句诗不错,你快多教我几句诗。
白山:额~~我想想北宋·张俞《蚕妇》有一句描写养蚕人的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说那些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还有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说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还有宋代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意思是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突然,张谷想起一件事。
你知道吗?你以前读过的哪所私塾我听说拆了。
"什么时候的事”?白山问
"都两个多月前的事了,我听我爹和几个老头聊天时无意听到的就听了听据说是那片地皮被人看上了要在那盖大房子啥的,来了好多镇上有头有脸的乡绅地主还有城里来的什么师爷是代表县令来的。我家附近的一个邻居攒了好久的钱送孩子去了两天就被迫回来了,钱也没退回来还是我爹张婶王大娘他们凑钱给他们家送去顺便安慰了一会儿。
要是我们自己能办一个私塾就好了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没地方念书了。
白山拍了拍张谷肩膀,示意他不要忧心并微笑着跟他说:私塾馆我们是办不起那真是需要不少钱我们和乡亲们也都是普通老百姓上哪去弄那么多钱开私塾馆不过我家还有个屋子常年空着没人住就平时放些杂物啥的要不明天你帮我把它收拾出来我们用那个屋子当上课的地方弄个简易的学堂,,就像私塾先生那样教孩子们念书。让那些想学习读书写字的都来,我没事的时候就教他们,你看咋样?
"嗯。"挺好的,算我一个我第一个报名”。
"你已经学的很好了。我发觉你真的挺聪明的!除了爱玩顽皮些,但是教的都是一点就透,一学就会,你的学习天赋很好的”。
"可是我穷啊”。张谷自嘲的说。
"没事我陪你一起穷”。白山安慰他同时也诉说着自己。
随后俩人一起笑起来。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本来嘛,私塾先生的学堂是需要交一定费用的,这不是所有人都支付的起的,我当初去那读书也是我爹拿出好长时间攒的钱才去了一段时间,学了识字但没有学写字也买不起笔,就回来了。”他顿了顿又接着说:"后来自己回家用树枝在地上作为笔每天划划写写才记住这些字的最后才正式能看书的。”
翌日
太阳高照,锣鼓敲起来。
张谷一大早就来到白山家里,之后俩人一大早就张罗起周围的大人小孩问有想要学习看书写字的没有。
这时两位穿着粗布麻衣,各自手里还领着一个大约7 8岁的小男孩的女人朝着这边走过来
离近之后微笑着对二人点头。
"两位小哥你看我家二蛋能跟你们学念书识字吗”?用其中一位女人说道”。
另一位也跟着说道:"还有我家小虎子”。
"都来都来我们这里都欢迎。张谷微笑着回话”。
"您是张家大嫂”!""您是李家大嫂”!我都认识。白山说道:"我爹都跟我说了,大家都是邻居您以后就不用跟我客气啦!
熟悉,熟悉我们的公婆跟你爹呀都认识。把孩子放在这念书我们放心。
两位女人都互相说着,张谷白山也都笑眯眯的听着微笑着不住的点着头。
"只要您二位不嫌弃我们这里条件差我们就很高兴了。”
"不嫌弃”。
"不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