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章(1 / 2)梦圆巴黎首页

1、引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举世瞩目的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已经落下帷幕,首次参展的中国发明家们,经过奋力拼搏,从大会颁发的全部十一块金牌中,一举夺得了九块金牌!这个特大喜讯,通过新闻媒体传遍法国,传遍欧洲,传遍世界!

这一天,法国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均在头版头条和黄金时间,报道了发明博览会的盛况,在巴黎出版的一家中文报纸《欧洲时报》,以“中国发明家扬威巴黎科技展,荣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大奖”的通栏标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展团的获奖项目。其中,我发明的“万能磨光机”,以巧妙的构思和新颖的结构,赢得了五十二位国际评委的一致赞成票,荣获金奖!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我第一次登上了巴黎国际发明金奖的领奖台!

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我始终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用什么方式来感谢法国朋友对我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赏呢?“请他们吃一顿!”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时髦的表达方式。

我征得了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同意之后,决定举行一次小型的私人宴会,宴请的对象是,法国发明家协会主席和国际评委会机电评审组的7位评委。

根据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何理富同志的建议,宴会的地点选在中国人开办的“巴黎餐馆”。何理富同志是我到法国以后才认识的四川老乡,BJ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十来岁,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德语和英语,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外交才干,不久前才提升为大使馆的一等秘书,是当时我国外交部驻外使节,这一级别中最年轻的外交官。

何理富同志的老家,住在CQ市沙坪坝,离我的母校重庆大学不远,而且现在还能说一口正宗的四川话,所以,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据他介绍,“巴黎餐馆”是个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老板也是四川人,已经在法国祖传三代,能拿出几样地地道道的“招牌菜”,可以使法国朋友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巴黎餐馆”坐落在巴黎的繁华闹市区,亨利?巴尔比斯大街东首,为上下三层典型的中国式建筑,翘檐的房顶上,铺着金黄色的琉璃瓦,翘檐的下面,雕龙画凤,古香古色;朱红油漆的大门上,装有黄铜铸造的中国式虎头门环拉手;大门的左右两侧,一对花岗石整体雕刻的巨型雄狮和雌狮,昂首挺胸,傲视着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高悬在大红门上方的巨幅横匾,那漆黑的底面上,镶嵌着四个中文魏碑体的鎏金大字:《巴黎餐馆》,远看笔划凸起,近看字形凹陷,那恢弘的气势和苍劲的笔触,给人以美的享受,为这个古香古色的中国餐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大门的右侧,有一块不大的黄铜招牌,上面雕刻着法文花体字:《Paris restaurants 1922》(巴黎餐馆 1922)。

与巴黎最高级豪华饭店相比,这里门面不算大,档次也并不算高,但由于它既承办筵席,又出售快餐,中餐、西餐兼作,品种丰富,价廉物美,特别是有几道拿手的“招牌菜”,很受食客们的青眯,每天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和我们国内的饭店一样,它也有许多稳定的关.系客户,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许多外交活动和大小宴会,经常在这里举行。

下午五时许,我与何理富一等秘书,提前来到“巴黎餐馆”安排食谱,只见一位中等身材,三十多岁,奇怪的“中国人”,笑容可掬地迎候在餐馆门口。他身穿紫红色绸缎中式长袍,外套黑色暗花马褂,头戴一顶晚清式黑色瓜皮帽,帽顶上镶嵌着一颗硕大、鲜红的玛瑙,十分醒目,这就是“巴黎餐馆”的第三代老板——马亨利先生。他这副满清王朝遗老遗少的打扮,我只在描写辛亥革命初期的历史影片中见过,他只是没有留辫子而已;更使我迷惑不解的是,他那张黄皮肤、黑头发、矮鼻梁、典型的中国人的脸蛋上,却闪烁着一双精明的蓝眼睛,说明他还带着欧洲人的血统。

由于何理富事先与马老板通过电话,告诉了他一些有关我的情况,特别提到我也是四川人。所以,马老板一见我们到来,立即笑迎上前,行中国式传统的“拱手礼”,我注意到他两只手的无名指上,都戴着硕大的钻石戒指,随着双手的晃动,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竞能用地地道道的四川话连声说:

“欢迎,欢迎,欢迎老乡光临!”笑眯眯的嘴里,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瓜皮帽顶上的红玛瑙,随着那微微发胖的脑袋上下点动,十分逗人开心!我还没有开口说话,就被他那殷勤、礼貌、祥和的神态所折服!

跨进“巴黎餐馆”,只见大厅正面的显著位置,摆放着一组古色古香、典型的“中国式神龛”,供果丰盛,香火缭绕。神龛上,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照片,而是供奉着一块巴掌大的黑石头,安放在精致的红木底座上,底座的正面,镌刻着非常醒目的,中文魏碑体的鎏金大字:《黑山神石》。

然而,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站在我面前这位近乎滑稽的、蓝眼睛的中国老板,竟然是一位具有数十亿身家的大富豪,他身后这座“巴黎餐馆”,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2、父亲的五十大寿

原来,“巴黎餐馆”的第一代老板名叫马德顺,清朝末年,出生在SC省长江上游的一座千年古镇——白沙。

当时的白沙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拥有多家纺织、印染、酿酒、制糖、鬃丝等工业作坊,还有几家公办学校和私塾学堂,成为长江上游著名的经济和文化重镇。

白沙镇的龙江街,形成了川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市场,马德顺的爷爷马光乾,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中药材商人,五十年前,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天,创建了老字号“光乾药庄”,熬尽了毕生的心血撒手仙去,将偌大的家业传给了马德顺的父亲。

马德顺的父亲马碧明,中等身材,知书达理,精明能干,写得一手好字,金丝眼镜后面,闪烁着一双智慧的眼睛,俨然一派学者风度,具有独到的商业头脑。他很快将“光乾药庄”打造成为白沙镇上最大的商号,被商界同仁们拥戴为“白沙商会”的会长。

马德顺的母亲刘卿治,出身在清代御膳名厨世家,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智慧的贤妻良母,她不但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厨艺。特别是她从婆婆手里,获得了祖传的“川菜”调料秘方“鲜香麻辣粉”,使用该秘方做菜,让人回味无穷,百吃不厌。儿子马德顺从母亲那里,学到了“鲜香麻辣粉”的配方,也喜欢上了烹饪艺术,经常抽空向母亲和家里的大厨张师傅学习厨艺。

马德顺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位姐姐,已经出嫁成家。父母双亲对马德顺抱有巨大的期望,盼着他将来出人头地,把马家的香火传承下去,从小就送他到白沙镇黑石山上,著名的“聚奎书院”上学,今年秋天即将高中毕业。当时,正值辛亥革命不久,马德顺在学校里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多才多艺,带头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许多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当选为“聚奎书院”的学生会主席。

马德顺的家,住在白沙“望江台”。

在白沙镇的繁华地段,滨临长江边的半山腰上,马家购买了一块地皮,修建了一座吊脚楼似豪宅,命名为“望江台”。由父亲马碧明在临江的墙面上,亲自题写了“望江台”三个大字,每个大字足有一米见方,笔触浑厚,气势磅礴,令人百看不厌!吊脚楼上凭窗眺望,万里长江滚滚东流,大小船只川流不息,高亢嘹亮的川江号子,不绝于耳,航行在滔滔江水中的过往船客,都能清楚地看见白沙“望江台”的独特风采!

父亲马碧明五十大寿那一天,正值民国初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也是“光乾药庄”五十周年店庆日,按照传统,“光乾药庄”放假一天。当天中午,在望江台举办“家庭宴会”;晚上,在白沙商会举办“店庆盛宴”,邀请白沙政界、商界、教育界的头面人物出席。

那一天上午,马碧明穿上了他最喜爱的中式服装:紫红色绸缎暗花中式长袍,外套黑色暗花马褂,头戴一顶晚清式黑色瓜皮帽,帽顶上镶嵌着一颗硕大、鲜红的玛瑙,十分醒目;他左手的无名指上,戴着硕大的钻石戒指,随着双手的晃动,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儿子马德顺,身着浅灰色学生装,身材挺拔,浓眉大眼,英俊潇洒、一表人才,正在堂屋里和母亲一道,帮助父亲整理刚刚穿好的衣服,儿子说:

“爸爸,您穿这身衣服真漂亮!简直就像一位学者!”

“顺儿!这套衣服,是我到‘光乾药庄’学徒的第一天,您爷爷亲自为我选定的!”父亲马碧明停顿一下,继续说:

“三十多年来,虽然经过多次翻新,衣服的布料换成了绸缎,帽顶的布结换成了玛瑙,但是,样式始终没有变!”

“顺儿!您爸爸只有在过生日这一天,才会穿上这套衣服!因为这一天,也是‘光乾药庄’的店庆日。晚上,还要在白沙商会,举办‘店庆盛宴’!”母亲刘卿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