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章 风云变化饶年少(1 / 2)唐霸首页

皇帝和皇后,一直看着重萧和张阿难退出了甘露殿,殿外的一个玄甲卫士将殿门轻轻关上。

殿内虽然有阳光可以透过大殿窗户上的薄纱照进来,但是今天依然有些异样。

皇帝和皇后都没有说话,过了一阵。皇后一挥手,大殿上的几个宫女和内侍都从后殿退了出去。殿外传来一阵阵玄甲卫士踏步向前的声音。

直到那声音消失后,皇帝才面无表情缓缓的开口说道:“看清楚了吗?”

大殿之上寂静异常,落针可闻,只有皇帝的问话声回荡其中。

这时从皇帝御座之后的纱幔之中,走出一个道士模样的打扮,看上去六七十岁的老人。

那老道士来到桌案前,微微一个稽首,说道:“基本上就是此人无疑。但还需要观察和求证一番。只是今日种种迹象说明,就算不是,这人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长孙皇后这时问道:“道长对此少年能看出本宫的病情,您如何看。”

“如现在有得医书中有所记载的内容,太医院的太医们应该会有人看过。既然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太医如他那般能将皇后的病情说的如此详细,那就说明此人看的医书,必定与我大唐的医书不同。”

老道士拿起桌案上重萧所写给长孙皇后的注意事项仔细看了起来。随即说道:“此人所写的大多都是食物,而非药材。只有杏仁一味药材,还是要未炮制的,应该也算食材,这与太医院的药方大相径庭。这说明他的方法与我大唐的方法完全不同。而且都无相克之处,贫道觉得皇后殿下不妨一试!”

这老道哪里知道,重萧压根就不会开药方,只会做饭。

皇后将那张纸收好。皇帝又问道:“此子若真是道长所说之人,朕当如何?”

“世间之事不过阴阳平衡而已,只要平衡不被打破,自然一切相安无事。如此子若真是那只东来的白虎,将来也只能是善加引导,断然不可伤其性命,打破四方平衡,亦不可放虎归山,搅乱天下太平。”

皇帝脸上出现了一道难色,他不知道该不该信这老道的臆测,但重萧给他带来的种种异象和与常理不同的事情,又让他不得不相信这老道士的话。

此时长孙皇后说道:“袁道长既然当年能为杜、王、韦三人预测吉凶,今日不妨也在测上一测。”

原来这人便是隋末唐初,大名鼎鼎的阴阳堪舆大师,袁天罡!

这老道生于北周年间,历经北周、大隋,大唐三个朝代,如今也已经快八十岁有余了。

本来老牛鼻子好好的在四川老家火井县做县令,哪里知道去年夏末的一个晚上,忽然看到天上白虎星位有一个流星划过,朝长安终南山的方向落下。而且那道拖尾的白光异常明亮。当晚老道士打坐入定时,便在脑海中看到白虎蛰伏的景象。

又过了大约一个多月,老道再次入定,看到了更加诡异的景象。白虎与青龙相会于不周山下,一时间风云突变,地动山摇。飞火于地中涌出,流星如雨点洒落,似要将不周山撞毁一般。

老道惊醒后,便向自己的好友兼上级领导益州都督窦轨,说到了此事,窦轨对袁天罡的预测能力深信不疑。

武德初年,窦轨就是听了袁天罡预测后才在武德九年时躲过一场政治危机,最后反而是因祸得福的升到了现在益州都督的位置上,所以他几乎就是袁天罡的拥趸。

因为窦轨是李世民母亲太穆皇后的亲堂弟,算起来他也是李世民有血缘关系的亲表舅。所以窦轨就给皇帝写了一份家书,里面将袁天罡的过人之处都写的清楚明白。

其中就写到了一件事,就是因为这件事,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才对袁天罡的话也深信不疑。

袁天罡少年时,性格孤僻不爱与人结交,但他喜欢学习技艺,精通相术,慢慢的就有了不小的名气。

前隋大业元年,袁天罡来到洛阳定居,很多朝廷显贵,民间人士都会跑到他家中请他看相。

一日,杜淹、王珪、韦挺三人一同前来找他看相,袁天罡看完之后,表示王珪的上庭与下庭浑然相邻,从鼻翼到嘴角的线条纹理清晰,十年内,定能官居五品。

杜淹的鼻子左侧饱满分明,脸盘宽阔,将来会因为文采受到赏识,也能位居御史之职。

韦挺的脸庞像大兽一般,对待朋友真诚,将会得到贵人的提携,担任武官职务。

三人听后,都是心中大喜,面色得意至极。

可是接下来,袁天罡说的话就不那么好听了,他表示二十年后,三位可能会一同被罢免,不过用不了几年就会重新被召回朝中,而且可以官复原职。

果然大约十三年后,大唐代隋而立。唐武德初年,王珪就被任命为太子中允。杜淹升迁为侍御史,到了后来又升任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韦挺因为和当时太子李建成交好,受到他的引荐任职率更。

给王、杜、韦三人看过相之后,袁天罡来到益州担任资官令。隋大业末年,窦轨在剑南德阳县附近游历,和袁天罡住在一起。当时窦轨的处境困苦,于是让袁天罡帮他相面,占卜未来吉凶。袁天罡认为他前额到发际线的骨骼比较隆起,且一直连接到脑后的玉枕骨处,下巴又浑圆肥大,将来会在梁州、益州一带建功立业。

窦轨听后激动的说道:“如果真如您所言,必不忘记此大恩。”

到了大唐武德初年,因为窦轨和李渊是小舅子和姐夫的关系,当时窦轨被任命为益州道行台左仆射。

当时袁天罡担任火井县令,窦轨特地召见袁天罡,感谢从前对他的照顾。请求再为自己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