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谁念西风独自凉(1 / 2)唐霸首页

有恻隐之心并不代表没有防人之意,所以重萧决定暂时先不追究这二人的法律责任,但是要保留日后追责的权利。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重萧先让里正王甲,把这二人跟刘二郎之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前因后果全部都详细地书写下来,并让他们三个人分别在上面签字画押表示认同,最后再由王甲和重萧作为见证人也在上面画押证明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这便是一份完整的具有合法性的文书。这份文书将会交由刘二郎来负责保管,如果吕氏二人能够安守本分不再惹事生非,那么这份文书自然也就永远不会被拿出来,相反,可一旦这两个人动了什么非分之想,或者是将来又要打起刘大娘的主意,刘二郎就会毫不犹豫的将文书交给蓝田县署,到时候官府随时都可以根据这份文书给他们定罪。

至于吕氏二人如今这段不合法的婚姻关系呢?那也只好先维持现状了。重萧是不会允许刘二郎给她写放妻书的,这样狡猾难缠的妇人,一但放了,说不定他家会回头咬你一口。

重萧从那个男子手里,轻轻的拿回那本《唐律疏议》,依旧用蔑视的眼神看着他,说道:

“回去好好准备那四十贯银钱,你怎么拿走的就怎么给我送回来。要不然,你可知勒索钱财四十贯又要徒你几年吗?”

那男子此时已然是被吓的抖若筛糠,哪里还敢反驳,只是一个劲的磕头。

本来重萧还想吕氏出一份脱离母女关系的文书,算是以绝后患。谁知道,王甲说大唐并无此等文书,子女脱离父母,属于忤逆,是有罪的。

最后重萧只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小姑娘,哀叹她,此生不幸,摊上这么个母亲。

送走了这对瘟神夫妻,重萧回来又谢过了王甲的相助。

三人吃晚饭的时候,都没有了说话的兴致,尤其是小姑娘。重萧看着大家都闷闷不乐,于是就说道:

“二哥明天你就去蓝田县,找几个人牙子,让他们来家里,咱们买几个奴婢下人,也让我家大娘好好过过大小姐的生活。”

小姑娘赶紧摆手说道:

“我才不要呢,让人天天伺候着,我有手有脚,又不是个瘫子。”

重萧和刘二郎对视一眼,都笑了。这个小姑娘从懂事起就做着这些活计,要是真的让人伺候着,估计刚开始真不习惯。

大唐的人口买卖是合法的,但这仅限于户籍是奴籍或者干脆就是从海外贩卖回来作为贸易的商品。比如近些年最被长安人追捧的,昆仑奴,新罗婢和菩萨蛮。

尤其是昆仑奴,重萧小时候看电视剧,总以为昆仑奴就是美国的黑奴,后来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是长相比较黑的东南亚土著人。

新罗婢就更好理解了,只要看看棒子国的电视剧里,那些在男人面前卑躬屈膝,低眉顺眼的女人就知道,在这个时代的新罗女人使唤起来有多么顺心顺手。

相比于昆仑奴和新罗婢,菩萨蛮就要高级很多了,前两个都是奴婢,都属于服务行业,而菩萨蛮则属于文艺工作者。

据说海外有个女蛮国,大概在后世的缅甸附近。他们向大唐朝贡的时候,带来了一支很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队,个个都是美女。高鼻梁、大眼睛、瓜子脸,走在大街上辨识度非常之高。这些美女每个人都梳着高高的发髻,仪态端庄平静,像是壁画里走出来的菩萨,而且她们来自女蛮国。所以风雅博学的大唐人就给他们取了个更加风雅的名字“菩萨蛮”。

论起伺候人的专业素养,菩萨蛮或许比不上新罗婢,但人家的样貌和身材通常比新罗婢更加优秀,而且还能歌善舞,有才艺傍身。所以在大唐的奴仆市场上,菩萨蛮往往比新罗婢和昆仑奴更具竞争力,数量也更稀少,当然价格也就高的多了。

想想也是,放在后世里,就是在漂亮的酒吧招待女,也比不上一个十八线的女演员。关键就在于这些女演员有“技术”。

恶趣味又升起的重萧觉得,现在买菩萨蛮这种奢侈品有点早,等将来到了长安再说,还是买几个新罗婢能干活,又听话。

作为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重萧没办法接受,同样都是炎黄子孙的唐人给自己做奴婢。这样在使唤这些人的时候,他会觉得不自然,很别扭。

如果换成歪果仁那就不同了,他觉得无论是训斥还是打骂,他都没有心理负担。要是实在良心过意不去,他就会强迫自己重新回忆一下,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等历史事件。给自己好好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然后继续毫无负担的使唤他们。

到了第三天,刘二郎家就来了一个人牙子,浩浩荡荡的带着十几个人,在院子里站了一地。

重萧看了一眼,就皱起眉头了,说道:

“怎么都是唐人?”

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妇人,赶紧走上前说道:

“咱们这蓝田县太小,那些胡人,新罗人,还有南边的昆仑奴都要到长安城才能买到。这里的都是些河北山东逃荒来的苦命人,卖了自己求个活路而已。”

重萧看着各个筚路蓝缕的样子,仿佛是地狱里逃出来的恶鬼一般,心里就一阵阵的不舒服。

这时人群中一个妇人忽然晕倒在地,身旁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赶紧蹲下抱着那妇人喊道:

“娘,娘,你快醒醒,你怎么了。”

刚才给重萧回话的那个妇人,就是这群人的人牙子。她赶紧走到重萧面前解释道:

“一早上就从县城里出发,走了这许多路程,想来是饿的。不打紧,一瓢凉水就能浇醒。不会给郎君添麻烦的。”

说着就让随行的打手,去打一瓢井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