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几度乘风问起居(1 / 2)唐霸首页

李渊是一个极其喜欢热闹之人,曾经的他非常喜爱饮酒作乐,也正因如此,才会被狡猾老辣的裴寂诱骗至晋阳宫,并将其灌醉后,特意安排了两位隋炀帝临幸过的宫妃前来侍寝。这样一来,李渊便犯下了谋逆大罪,走投无路之下,只得被迫起兵谋反。

然而,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还有待商榷。毕竟以唐国公一贯胆小怯懦的名声,让他去和自己的表兄杨广的女人同床共枕,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想当初,杨广曾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公然嘲讽表弟李渊长着一张“老太婆脸”,而李渊不仅不敢反驳,反而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称呼。

可现如今,李渊独自居住在宽敞宏大的大安宫内,周围陪伴他的只有一众嫔妃和内侍,日子过得平淡乏味、毫无生气。他又怎能不渴望享受一些热闹与欢乐呢?

然而,真正的难题在于,他实在不知该如何去直面李世民。同样地,李世民似乎也对如何与他相对感到茫然无措,这着实令人倍感尴尬。

之所以选择回避李世民,并且拒绝参加由其操办的寿诞朝贺活动,李渊其实有着难言的苦衷。毕竟他们可是亲生父子啊!更不用提在嫡庶地位分明的封建时代,嫡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与父亲之间的亲密程度都是毋庸置疑的。

高祖李渊与太穆皇后窦氏,共育有四子一女,但截至贞观四年,仅存李世民一人。因此,可以断言李渊内心深处还是思念着自己的孩子的,这种说法绝非虚言。仅从这位六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仍坚持亲手为儿子制作玩具这一点,便足以证明他的舐犊情深并未减退半分。

所以这全大唐最有权势的两父子,就这样别别扭扭,磕磕碰碰,又见不得也离不得的相处着,谁也不对谁先让步。

直到有一天,淮安王长子李道彦进大安宫报丧,淮安郡王,李神通薨了。这一刻李渊的心理才开始有了一点点的变化。

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神通恰好居住在长安,因为同族连坐之罪,隋朝官吏搜捕李渊的同族之人,李神通被迫便逃亡到鄠县南面的终南山里。

在终南山,李神通与长安大侠史万宝、河东人裴勣、柳崇礼等人起兵响应李渊。这时在关中,西域的胡商何潘仁,纠集了盗贼部众万余人。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派家奴马三宝去劝说何潘仁,和她一起去依附李神通。

就这样李神通和平阳公主,合兵一处进攻鄠县,并将其攻克。当时李神通拥有部众超过两万人,于是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等到李渊渡过黄河后,李神通和平阳公主派遣使者迎接李渊。李渊任命李神通为光禄大夫,李神通长子李道彦为朝请大夫。李神通随同李渊平定长安,任职为宗正卿,掌管宿卫皇宫的兵马。

可以说,没有李神通和平阳公主,李渊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个完完整整的长安城。正因如此,李渊和这个堂弟的关系一直都很亲厚。

乍逢噩耗的李渊一时有些茫然,前几天他还拒绝了这个兄弟为自己祝寿的提议,今天就撒手人寰了。李渊忽然觉得自己的时日好像也在悄悄的流逝着。

经过三天的思想斗争,太上皇李渊终于向皇帝发出旨意,要求李世民来大安宫见驾。

此消息一出,朝野哗然。尤其是和李世民一起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的近臣们,各个弹冠相庆。因为这意味着李世民的皇位,从法理上得到了李渊的认可。

因为两代帝王的李氏父子关系缓和,同时也杜绝了很多有着非分之想,不臣之心的皇室宗亲们的想法。

李世民去大安宫的时候,穿了一件很旧的白色圆领长袍,那还是太穆皇后生前给李世民做的。

太后走了以后,李世民就再也没有穿过,只是作为思念母亲的信物,一直珍藏着,今天他专门把这件衣服穿来,足以见得他是多么重视,这次来之不易的见面。

没有人知道,李渊李世民父子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因为当时所有宫人和内侍都被要求远离主殿。

当傍晚李世民一个人走出大安宫的时候,所有人都看得出,皇帝陛下心情极好,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再不似从前那样,整日里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神态。

只是内侍监张阿难发现,皇帝走路的时候微微有点不自然。这个在隋唐两朝皇宫里待了大半辈子的人,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些在宫里犯了事,被鞭挞过的奴婢走起路来就都是这个样子。

张阿难不动声色的上前一步,把胳膊横着递给皇帝,好让皇帝更容易的扶着自己。然后用很轻很轻的声音说道:“奴婢恭喜陛下。”

李世民会心的笑了笑:“你个老狗,眼力倒是尖的很。”

说完之后,脸上神色一松,叹了口气又说道:“扶朕回宫吧,今日总算可以睡个好觉了。”

中国人的父子关系逻辑,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儒家的圣人们,从人们很小的时候就灌输一个思想,叫做“君子抱孙不抱子。”

所以对儿子冷面相对,不加辞色,甚至棍棒加身,就成了所有老子对儿子的统一教育标准。但问题是儿子能不能接受这种教育的形式,老子却从来没有考虑过。

久而久之,这种在后世人看来很不理解的教育模式,慢慢的被天下所有的老子和儿子们都接受了。而且变得理所应当,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