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局面反转(2 / 2)人在大明,望父成龙首页

“还有他们。”

“他们根本就不是庄户人。”

“他们家都有好几百亩地呢。”

无论佃户还是地主,那全都是大明的百姓,他们都有向朝廷谏言的权力。

从这点上,并不能说明什么。

眼看这些人不对题了。

朱由校这时才终于,出面道:“这万民书上说刘光复有治水善政,此事又是否属实?”

至于属实与否,他一早就打听了。

要是没这把握,他也就不会问了。

听罢,另有一人嗤笑一声,不屑道:“刘知县兴修水利确实不假,但得利的都是县里的豪门大族们。”

“县中大部分土地都在那些人之手,水利兴修不过也就是服务了那群人而已。”

接着,另有一人又补充道:“最重要的,水利兴修明明服务的是那些豪门大族,但最后却要找庶民百姓去募捐。”

“在这期间,多少人家为了凑银外卖儿卖女。”

“他们不仅要出钱支持兴修,还要出力工去堤坝上干活。”

“谁若干的慢了,还要被监工抽打。”

“这哪是善政,明明就是恶政嘛。”

别的事情不知道,这些事他们可门清。

毕竟,就这些他们可没少参与。

“不是还有改造瘠田吗?”

既然说到这儿,那就不妨把这些蝇营狗苟的都摆到台面上来。

也让这些锦衣玉食的士大夫看看,他们口中所谓的太平盛世是如何的腌臜。

“兴修水利后确实有一部分瘠田变成了良田。”

“但,现在全去了那些豪门大族手中了。”

“而且,还是在春种之后变更的。”

“愿意的秋收之后交粮后还能留一部分吃的,不愿意的只能是家破人亡后去外面讨饭了。”

“兴修水里改造瘠田成了那些当官的善政,乡里豪门大族得了水土肥美的土地。”

“只有那些庶民百姓什么都没得到,还得背井离乡去外面讨生活。”

“现在的诸暨明明有了那么的良田,但人口却还远不如之前呢。”

“诸暨的庶民百姓,也都是大明的子民。”

“求陛下做主。”

这种事情,是很多官员的常规操作。

在场的这些京官们,即便没去过地方,也知地方的那套运行规则。

那些官员们,到了地方大多都会去联络当地的耆老士绅们。

发动这些人,去治理庶民。

毕竟,有了耆老士绅的支持,不仅能维持地方的稳定,让他们的治理不再费力。

同时,还会有人给他们歌功颂德。

即便有上面的人去考察,所见不过也都是这些耆老士绅。

至于寻常百姓。

他们一辈子不仅不知公门从哪儿开,怕是连甲长里长们都很难说上话。

这也是普通人的常态。

万历多年不问朝政,以前张居正那些治国理论中,也只是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从没人与他说过,官场上的那条运行规则。

老朱起义之初,先以大秤分金银笼络了农民,后又以驱除胡虏笼络了汉人。

但立国之后,却出卖了农民,自己做了最大的地主,保持了以往那些王朝的本质。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个民仍是那些地主。

谁的权力最大地位最高,谁的民心也就更重要。

不过,尽管如此。

却也不能,把小民的生存空间彻底挤压没了。

这些人一旦活不下去,必将揭竿而起去造反。

因而,规则归规则。

谁都不敢堂而皇之的说,那些庶民百姓天生就是被欺负的。

现今这事儿被摆在了台面上,同样会让那些文官非常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