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表猴王得了姓名”,就被带下去了。六七年就再没见到菩提祖师。师兄们教他的是“洒扫应对,进退周旋”,“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平时的生活是“扫地锄园,养花种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江。”
“在洞中不觉倏(shu一声)六七年”之后,祖师终于来讲课了。也就是说,整整六七年,祖师一次都没讲过课,孙悟空所有的为人处世,经书道理,书写,杂活,都是他的师兄们教的。这是典型的佛教传承法方法,师兄带师弟。
祖师讲课的状态,这段需要好好解释一下。
第一句,“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普遍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祖师讲课的时候真的有天山花瓣噗噗掉,地上金莲窟窟长。二是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容。笔者也认为这是一种形容,毕竟《西游记》系统中,并没有见到过如来使用过类似的神通。
第二句,“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三乘教,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咱们常听到的是大乘,中乘,小乘,或大乘,小乘,藏传佛教,也有更好听的叫法叫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是在东南亚,咱们认为他们是小乘,但是人家管自己叫“上座部佛教”,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古印度,佛教出现了重大的分裂,东方出版社,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识问答》,及《佛教史》等很多书籍中,对此都有记载。大致意思是,第一次集结,是在佛涅槃后第一年,由摩诃迦叶主持,500名比丘参加,把戒律的性质条款,制律都定性了,使佛教进入了稳定期。然后,100多年后,耶舍在毗舍离城进行了第二次集结,召集了700名僧侣,其中主要是当时佛教中的长老,通过了“十非法事”。但是当地佛教大部分的教徒是底层教徒,他们不满意这个结果,于是又有了第三次集结,有10000多僧路,否定了“十非法事”,而从新通过了“五净法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白了,派别之间的分歧,是根据当时僧侣,各自经济基础,学习差异,社会阶层差异,自尊差异等各种原因而自然形成的不同,而且更倾向于保证自己阶层的利益。这就是分歧的开始,长老派说,我们是长老,坐在上面,所以我们是上座部,他们是普通信众,站下面的,所以是大众部。而大众派说我们是多数派,所以是“大乘佛教”,他们是少数派所以是“小乘佛教”。后来还出现了比较中性的叫法,把上座部叫南传佛教,或者“分别说部”,把大众部叫做“北传佛教“,或者“二说部”。但是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五个地方提到“大乘上座部”。说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间也不是完全不相同的,或者对立的,之间也是有很多影响和融合的。
也有人认为,“大乘上座部”是指在分化之后的“大乘佛教”中,有一部分人重新变成了长老,于是开始认为原来“上座部”的规矩更适合自己,于是给自己改了规矩,当然那也不是原来上座部的规矩,而是更方便他们新长老的经济基础,社会阶层的规矩,还有人说《西游记》中的这个永生的如来,就是以这一类新长老为原型的。这个就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吧。对这段感兴趣可以去搜索一下,我只讲原著本身。
而我们之前说过,美猴王求学最晚是汉初,应该是三次集结结束没多久。祖师能把三乘教讲清楚,是很正常的。
当然这些都是印度佛教。中国的佛教在唐宋曾经也虚假的繁荣了一段时间,甚至像《水浒传》中那样,杀了人都可以去当和尚,还可以逃避法律制裁。于是后来朝廷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严格要求,比如不能吃肉,不能娶妻纳妾,要放弃家产之类,大大提高了出家当和尚的门槛。使得能入佛门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真正想要修行的人。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佛门中的人员素质,也为中国佛教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从此,中国佛教也真正变成了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和印度佛教渐行渐远了。
说回来,第三句,“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一边要拂尘,一边喷吐沫星子,声音洪亮。
第四句,“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首先,祖师懂佛和禅,至少是佛和禅都懂一部分。这又一次证明了前面对祖师身份的解读。太上老君化胡为佛,所以佛教祖都懂一些道家知识,这是他们知识的根本。但是道家的祖师就不一定懂禅教的知识了,禅教的很多知识是佛教独立出来以后独立发展出来的。所以后来佛教要大张旗鼓的取经,道教的祖师爷是帮忙的,他们真的也想看看佛教后来独立发展出了什么新的哲学。但这句话也两种可能,一是完全融汇贯通了,所以能把道和禅配合起来讲。二,并不一定要学到融会贯通,只需要懂一部分道家的哲学,就可以发展出一些佛家经典。既然道家佛家的哲学就是有必然关系的,就必然可以连着讲。
笔者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应该更为合理。因为前面说“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这种比喻更像是说知识点很多,讲的很美好,而并没有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时至今日,我们说“谁说起话来天花乱坠的”,那总体就是贬义的,是说他说了好多不同的事,听起来都挺好的;而不是说他把事情的逻辑规律总结出来,给出了一个系统解决方案。
第五句,“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中译中,就是“厉害了”。
此时孙悟空听的是:“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祖师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听讲,他回答说“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这是他学艺七年以后第一次开口,尴尬而不失礼貌;低姿态中不失高自尊。可见这七年他是跟师兄们学了不少东西的。那么他到底是不是真觉得祖师讲的好呢?咱们往下看。
祖师问悟空“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说不记得了,只记得“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祖师说:“那山唤作烂桃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之前的很多大神的解读中都没有提到。第一章描写花果山时说:“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孙悟空是见过好桃树的,而且花果山“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那不是一般二般的桃子,可能是天地之间最好的桃子,估计再好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了。而到了灵台方寸山,他居然完全没嫌弃桃子不好,还吃了七年饱桃。可见灵台方寸山后山的桃子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祖师却说那是烂桃山,他到底是在对标什么桃,从而嫌弃自己后山的是烂桃呢?很多人都说西游记的主要故事起因是如来要传经,或者太上老君要看经。还有网友说是因为玉帝要打压道教抬举佛教的。。咱就是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玉帝命名知道猴喜欢吃桃,为什么要让齐天大圣去看蟠桃园?
这时候,祖师问悟空想学什么,悟空说“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这句话非常恭敬,但也是有条件的,“只是有些道气儿”,说明悟空觉得之前祖师讲的根本就没有道气,太浅了。
于是祖师开始介绍:“‘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she二声 chi一声占卜的一种方式),能知趋吉避凶之理。”“静字门中,”“此是休粮(即“辟谷”,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动门之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结果悟空每次都问了最根本的问题,能不能长生。祖师说不能,悟空就不学。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了。
中国传统文化,“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由于“道”字本身的意义最为宏大,在中国,道就是最高的哲学。但这不是指宗教,而是哲学。道家是所有研习道的哲学的人,这就仅仅是哲学概念,更是社会学概念,包括阴阳学,五行学,易学,农学,医学,药学,风水学等,还包括很多左道,外道,具有相当庞大的受众群体。然后才是道教,指的是研习道家哲学的宗教,虽也有不同流派,但也都有各自的清规戒律,这个群体的人数就没有那么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