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拍摄进行的非常顺利
导演,副导演。
摄像师,灯光,场记。
除了摄像师和灯光,几乎全是新手。但是大家的配合却非常的顺手。
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是京影的学生,年纪最大都才毕业一两年那种,大部分还是王成这一届的同学。
谢小金看着这群学生,也是越看越满意,特别是那个坐在监视器后面的男人,更是越看越顺眼。
《彗星》的拍摄其实并不难,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在这间别墅里拍完。
在画分镜的时候,王成就已经对整个拍摄过程做了分解。再加上脑海中看过的原片,确保自己在拍摄的时侯能够顺心顺手。
王成也是越拍越顺手,监视器后面的自己,也越来越有一个导演的样子。
《彗星》的拍摄王成用的是16mm的胶卷,毕竟80万的投资,确实也用不起更好的胶卷了。此外《彗星》并不需要去追求超清的画质,主要是靠科幻的设定来增加噱头,靠悬疑的剧情来留住观众。
这年头的观众,其实和20年后的观众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华夏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起步阶段
此时大洋彼岸的鹰酱国正处于互联网泡沫爆发时期,纳斯达克3月10号到最高点5048以后,到现在都在往下跌。
虽然国内的三大门户网站虽然都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企鹅,千度,阿里都已经成立了。但是国内整体的互联网影视形式还有待探索。
此时国内的网民数量才刚刚突破1千万的大关。信息传递更多还是靠电视新闻和报纸等传统媒体。
国内的观影人群,在这个时候还是比较追求电影的艺术性的。
毕竟在这个艺术片大行其道的时间里,商业片还见不到影子。环境的熏陶下,此时的观众都是有追求的。
当时在选择这部影片的时候,王成也做了这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科幻的设定,其实在国内之前就有拍过科幻片,最早可以追述到1939年上映,由第一代导演杨小中的执导的《六十年后上海滩》,这是国内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只不过这个影片已经遗失。
之后到1963年上映的《小太阳》,1980年上映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有西影厂制作,于1987年上映的《错位》等等,都是不错的科幻电影。
随着好莱坞的电影进入到国内,彼时的人们被好莱坞的特效震惊了眼球之后,国内的科幻电影才慢慢的被遗忘,直到现在成为科幻荒漠。
在王成选择拍摄《彗星》的时候,他就有考虑到,这部电影会有许多争议。特别是在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是电影市场最有力的一股观众群体。
有争议就容易制造热点,有了热点,影片就具备火的潜质。
《彗星》的拍摄,王成计划是半个月完成,比詹姆斯·沃德·布科特,也就是原版的导演的五天多了三倍,但是没办法,谁叫自己是第一次拍电影呢,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烦打磨打磨自己的拍摄技巧。
就在影片如火如荼的拍摄过程中。
难免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