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金秋食蟹(1 / 2)三国:我为曹公送军粮首页

寿春城

从施粥开始,已经过去了三天。

王垕这招效果显著,不但寿春城内流民全数登记屯田,连周边地域的部分流民都开始往寿春汇聚。

尤其袁术那边,百姓本就艰难困苦,再加上袁术昏庸无能,更是雪上加霜,百姓早就怨声载道。

为了防止人口流失,袁术不得不加派人手,看守边界,对于越界者不问缘由,就地处决。

此时,王垕的小院内,张福迟群都在,二人向王垕汇报完施粥取得的成果,迟群退到一边不再开口,张福迟疑的看向王垕,欲言又止。

此时时间到了九月初,距离冬小麦播种还有一个月时间,但流民登记屯田后,一直无所事事,每日还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张福眼含忧虑,最终还是决定开口道:“王都尉,此时距离冬播还有一个月左右,如果一味这么养着,粮食消耗不断,不是长久之策。”

没活干?不应该啊。

王垕歪着脑袋,有些疑惑的问道:“张大人,流民体弱,短时间干不了重活,但是做基肥总是费不了多少体力吧。”

基肥?张福满脑袋问号,他眉头渐渐往中间靠拢,难为他把肥肉都挤成了一个川字,即便如此他也无法理解王垕口中的基肥是何物。

他试探性的问道:“都尉,您说的基肥,是指麦田垫底吗?这些仅需用粪便、河泥即可,自秦末以来,农夫普遍采用连厕圈饲养家畜的方式,粪便积累自然发酵,需要用时去取便是。”

听完张福的话,反应过来的王垕一拍脑袋,这才想起,三国时期的肥料技术还很落后,基本上就是粪便、河泥做底。

只因为农家肥分解的时间长,肥效慢,而此时人口及大部分农业生产都集中在北方,北方偏寒冷的天气进一步放缓了农家肥肥效的释放。

因为农家肥肥效慢,与追肥要求的见效快存在天然矛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施肥都是讲究大水大肥,重视基肥,农民渐渐被带着偏离了方向,认为底肥和追肥是对立的。

王垕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农夫,无法向农民解释其中的原理,以改变这个时代的普遍观念,只能拿效果说话。

他摸着下巴,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张大人,安排流民,收集豆渣,做豆腐的豆渣就可以,有多少都收多少。”

“收集完之后,与田间土壤,按1:3的比例搅拌均匀,然后喷水拌湿,堆积起来用树叶、草皮遮盖,让其自然发酵腐熟,有何作用我日后自会向你们展示。”

他又侧过身,对另一边的迟群说道:“迟大人,其余闲置流民,分成小队,让他们在田间每隔五里为限,开挖雨水井,以做储水之用。”

两人没有异议,领命而去。王垕匆匆吃过晚饭,开始了每日锻炼。

空间内,经过几天的劳累,王垕终于把剩下的梁全部加工完毕,接下来便是框架拼接。

随着播种日期的临近,王垕的小木屋也需要尽快完成,拿不到新手大礼包的话,土地开垦播种,他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王垕坐在新做的小马扎上,掐着手指头算开垦和播种需要的时间。

早上天刚蒙蒙亮,王垕就睁开了双眼,他抻直身体,顿时“嘶”的一声,只听见全身骨头噼里啪啦一阵响,夜间训练的酸痛感从小腿直冲后脑勺。

这个身体真的太弱了有没有,王垕忍着酸痛爬起床,他想起来,由于一直忙于空间和流民的事,他好像一直还没和顶头上司乐进汇报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