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茶之发展-明代论述(3)(2 / 2)茶综述首页

这些儒士们在撰写茶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已超越了其物质层面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和礼仪的象征。在他们的笔下,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人格的体现。他们通过茶书,传达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对礼仪的敬重,以及对人格的塑造。

儒士们撰写茶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茶的知识和品鉴方法,更是为了弘扬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在茶书中阐述的礼仪、人格、崇玉等观念,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茶文化,也对后来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儒士们大量撰写茶书,不仅展现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虔诚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们通过茶书,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与茶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3.1茶书中的儒家思想-和谐

茶书中的和谐思想,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在儒家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儒家有浓厚的追求和谐的思想,这在《论语》中有充分体现。有子(孔子学生有若)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明确地表达了和谐的珍贵和重要。在茶书中,和谐思想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描绘茶道的经典之作,其中设计的烹茶风炉有三足,每一足上有七字,分别代表着“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这些字句都蕴含着和谐的思想,如“坎上巽下离于中”寓意水上,风下,火中,通过水、风、火三者的和谐运行烹出好茶。

宋代的茶书,如丁谓的《北苑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强调了茶与天地和谐之气的关系。丁谓认为建安茶甲于天下与天地和谐之气有关,而宋徽宗则认为茶擅山川之灵气,可以致“清”,可以导“和”。这些观念都表达了茶与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明代茶书中也有大量体现中庸和谐思想的观念。例如,徐献忠的《水品》认为和谐之气畅达可使饮用醴泉令人长寿,屠隆的《茶笺》指出了一些不合适烹茶的燃料,因为它们没有中庸和谐之气,供热不稳定,不利于烹茶。这些观念都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庸思想的精髓。

总的来说,茶书中的和谐思想不仅体现在对自然、人类与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中庸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应用上。中庸思想在儒家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茶书中的和谐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生动体现。通过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茶书中的和谐思想鼓励人们在生活和艺术中寻求平衡和协调,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5.3.2茶书中的儒家思想-崇玉

在儒家的观念中,玉蕴含的道德品质极高,因此茶书中被赋予了深深的崇玉观念。孔子曾言:“君子比德于玉焉”,他认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种品德,以此确立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的品德成为了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玉有似君子”,他以玉的品德来比喻君子的品行,进一步强调了儒家对玉的重视。而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他则更为直接地解释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这五德,即润泽、坚硬、正直、谦逊、透明,这些都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品质。

到了明代,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具、茶叶、茶汤、茶芽和用于烹茶的水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这个时期,儒家的崇玉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常把茶具、茶叶、茶汤、茶芽和用于烹茶的水比作为玉,这是对玉的品德的进一步延伸和发扬。

在众多茶具中,陶瓷茶具是明代的流行之选。尤其是青瓷、黑瓷、白瓷和红瓷几种材质的茶具,更是具有强烈的类玉倾向。例如青瓷茶盏,如范希文在《斗茶歌》中所咏:“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黑瓷茶盏如黄庭坚的词《醉落魄》中所咏:“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这些诗句都把茶盏比作美玉,可见其对玉的崇拜之深。

而茶叶也有饼茶和散茶两种形态,宋代流行饼茶,到明代则主要盛行散茶。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苏轼的《煎茶歌》中所咏:“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这里将茶叶比喻为红玉,进一步强调了儒家的崇玉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茶水也被赋予了玉的品质。如明代茶书中所记:“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这说明在明代,人们已经将茶水与玉的品质等同起来,进一步体现了儒家的崇玉观念。

总的来说,儒家对玉的崇尚不仅仅是对物质本身的崇拜,更是对其所蕴含的道德品质的崇拜。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使玉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崇玉观念也在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