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侯龙书院本就是侯龙山庄的私塾。
据说书院首任山长周夫子早年曾是某王朝太学的祭酒大人,只是后来突然心生去意,于是决意远离红尘,独自一人云游四方。
后来路过此地,欲往他乡,在路边野店避雨忍饥挨饿之际,听闻侯龙山庄主人武老太爷的私塾中,教学了大半辈子的老夫子告老还乡了。
于是囊中无钞的祭酒大人,厚着脸皮与店家盘问了侯龙山庄的去处,估摸着去吃回大户,顺便也好给自己寻一处安身歇息之处。
两人交谈之际,却又听得店家说,武老太爷虽然钱多人老但并不痴傻,一辈子好事做尽,但又会时常因为邻里乡间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不讲情面,是个不好相处的乡下土财主。
自觉走投无路的祭酒大人正踌躇为难之际,却见天色黯淡,秋雨绵绵不绝,遂与店家问了侯龙山庄的方向,踉踉跄跄地消失在了野店门外。
店家遥遥看去,正是武家侯龙山庄的去向。店家暗自摇头之余,却也真心期盼那风雨中的异乡人,能得到武老太爷的照顾。毕竟那中年男子言语斯文客气,颇有几分乡下人想象中读书人的气质风度。
后来过了几日,还真的从乡邻中听说了武家新请了一位西席,并且传出话来说,从今往后,十里八乡凡有志于学的乡村蒙童,无论男女,只要不曾弱冠及笄,婚配嫁娶,皆可于侯龙山庄中旁听先生授课,接受礼法人伦的教导。
一时间,前往侯龙山庄的少年男女络绎不绝,武家老太爷索性接受西席先生建言,将府中多余闲置的马房仓库划拨出来几间,作为前来就学本乡子弟学习和安身之所。
后来虽散了大部分头脑发热,企图一步登天的蠢人,但侯龙山庄的义善之举却因此声明远播。
武家在赚得老大名声之际,武老太爷遂大手一挥,将山庄外的荒山、滩涂、沟壑等闲余的近百亩土地,拨作书院学生劳作耕种之地,以供远道而来的寒门学子自给自养。侯龙书院成为乡间蒙童的公学之所的乡风习俗也便自此沿袭了下来。
书院兴起十余年后,在武家老太爷的撮合下,周夫子迎娶了一名本乡本土的乡下姑娘。可惜周氏夫妇二人早年并无产出,直到周夫子年过六旬,才晚来得子。
如今首倡义学的武老太爷与周老夫子这对老友,也已经双双过世多年。
侯龙书院在此穷乡僻壤行教化之事,也忽忽一百三十余年了。
武老太爷后世子孙武镇南子承父业,继续家族乐善好施的义举。
武家子弟亦都在书院学习读书做人。书院山长之位,则是周夫子的后人周兴担任。
山长周兴有一女儿,取名拂静,与如今侯龙山庄主人武镇南的女儿武卿人正好同年同月生。
如今十多年过去,两女初长成人,早已成为书院众人心中的一株并蒂莲花。
周武两家世代交好,周拂静与武卿人二女更是同年同月生,故而二女自幼就一起生活玩耍,情同姐妹。
但二姝的性格却各不相同,武家大小姐为人开朗大方,英气逼人,如一团火。周家女儿则沉静洒脱,秀外慧中,如一掬春水。
二女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十多年,闺中无话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