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意识不仅仅要知道我们是不是活着,还应该知晓为谁而活,以及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是心智升级的重要启示。”
-----------------
当抬头望向星空,我们身上的每个原子也在思乡。天文博物馆其实不在地上,它的古老早就写在我们抬头可见的远方。当夜幕降临时,天上就开始陈列着博物馆的模样,被薄薄的云雾所遮蔽的帘幕背后,一条乳白色的银河光带,点缀着无数暗星的光,银河的两边是我们熟悉的牛郎织女“栖居”的地方,每一年七月七日的鹊桥相会,总是让人无尽遐想。
跨过银河之帘窥探藏于背后的星辰,被历朝历代孤独的朔望月照看着,用明暗有致的月华光辉所映照。在光污染没那么严重的地方还是清晰可见的,4~9月是北半球银河拍摄的黄金期,尽管童年时期躺在草坪上就能看着漫天星光的日子有些一去不复返,但银河季里从全拱到倾斜再到竖直的银河形态,还是会若隐若现,仿佛都是外太空对人类的问候,以不同的开放姿态。
天上一日,地下千年,岁月流转,天上的文物其实一直都在等待,等待所有被解封的人类思想和崭新时代的到来。
被奴役的躯体和灵魂在不对的地方,我们也会做出设计所需的回应状态,只是以负面的形式。就像身体的疾病会提醒我们酸或胀、痒或痛,冷或热一样,是一种提醒的信号,有人懂得适可而止,有人还是执迷不悟。正如忙着低头赶路的人总是比较容易忘记来自上天的眷顾,因而生命的走向也只能随着“非自己”意愿的节奏行进,不管这个终点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至少“自以为”已经在路上。
但既然可以区分自己和“非自己”,其实也就开始看到了更完整的我们,每一面都在生存层面发挥着必要的作用,只是有些人会觉得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踏实总比闲着好。然而,不真实的感受终归无法持久,因为忙,所以茫,就更加容易因为盲目而坠亡。
没有确定方向就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车会开向何处,心是不知道的。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紧抓着对自己不健康的人事物不放,当我们一再地回避冲突,一再地着急解决问题,向外界施压,一再地像吃瓜群众不明就里地回应吐槽和自我证明时,消耗的只能是生命的长度,减损的却是活着的质量。
我们借由通道创造了自己,从0到1,难道每天活着只是为了加速这个从1回到0的状态吗?
死神每天都会和我们交锋至少一次,用任何意外的形式。
不必急于死亡,上天另有安排。
人不容易被叫醒,但肯定对痛醒有感觉,有时候需要舍得别人受苦,尤其是面对亲人。尽管这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极难做到,因为越是亲近的人越带着深刻的业力纠缠,自己都不接受的一面被两倍甚至更多倍数地放大,确实难以轻易面对。不过为了我们的跃升,我们的人类设计有时候不得不把和自己最深刻的关系带进一家门成为一家人。既然已经处于同一个屋檐下,那就让这份牵绊成为触发持久内在平和与安宁的发源地,借助外力锤炼内力,我们终会在内心足够坚壮之后,明白自己灵魂的选择。又或者仅仅是因为疼惜对方承受过的伤痛,只是不忍心再用强迫的行径,温和的方式其实也可以达成,因为如果有些痛苦可以用更多的觉察来代替,那我们早晚也会自然觉醒。
有些忍耐不只在委屈时,还应该在关系中。智慧的忍耐不容易产生暴力,也可以称之为钝感力,就像山川流水的弯曲,有些委屈才能成全(泉)。
人类的犯罪可能就在一刹那间,但促成犯罪的动机绝对不是一瞬发生的。“你不认识我,我却因你而死,这才是生命的公平。”——电影《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为我们呈现了人间相遇的不同缘由,当每个人从自己的人类图里看到另一个人的人生剧本时,也许会知晓每个陌生人都可能是你未曾相遇的家人,生命的救赎才得以展开。
双胞胎妹妹在心仪的城市遇到一个事后得知是监外保释的就业青年,对方作为房屋中介热心负责和专业的态度很快帮助妹妹找到合适的住处。也许是疗愈体质的吸引,青年人在交流中诉说了杀人前的更多故事:被错误养育和差别对待的场景,不管是被离异后各自组建家庭的父母所忽视,还是高中时期班主任的体罚导致的辍学决定,以及让对方走上犯罪道路的群体怂恿,还有各种生活压力的逼迫,都在让一个大好青年不得不做出懊悔一生的举动。但对方仍然是幸运的,在一个包容度高的城市,除了工作业绩做到全市第一,个人的心性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还有眼里留存的没有熄灭的光,也许是他内心神性一面的释放,帮助青年人踏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生命其实已经在为其重组排列,就在对方愿意平静诉说并意识到自己才是改变的源头之后,也许在三年服务社会的刑期满足之后,有机会进入正确的圈子时,对方也将理解真实自己的本来面目。巧合的是,妹妹在一年后遇到一位和男青年家庭际遇相似的富家女孩,同样是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的家庭,但由于从爷爷奶奶这一辈获得足够多的爱,女孩生活得很健康,尽管还是对父母的离异存有心结,但得知不用三个月就释怀了,这进一步说明:只要一个家庭中有对孩子提供足够心理滋养的成员存在,孩子就不容易误入歧途。以及孩子自带的生命地图可能也在帮助对方尽早放下过去的创伤,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自己的理想。
父母亲的互动模式影响着孩子们对未来对象的想象,也影响着和其他关系的互动,因为父母亲作为最原始和基本的两性关系,天然对孩子在异性及同性的相处中,不管是平级还是上下级都会延伸着最原初的回应。
严父慈母仿佛是合适的教育形象,然而姐弟三人的父母亲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日常事务母亲总是对孩子们拥有无限的包容与鼓励,有时候还有点啰嗦和不明就里。还好不至于干涉过度的程度,寄到家里的邮包,只要不是父母的名字,都会等到孩子回来才拆开,如果孩子们至少一周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邮包就还是原封不动地放着,父母亲该忙什么事情就忙什么事情。有时候父亲也会对姐妹俩三分钟热度的兴趣爱好颇有微词,母亲也会帮忙据理力争,仿佛孩子的三分钟热度也是被允许的,虽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富养,但这也算是一种精神富养吧。然而,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父亲的态度却是坚决而有力量的,是因为害怕困难而退缩还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懦弱而自暴自弃?父亲都会以温和且具行动力的角色回应孩子。知道孩子因为感情受重创时,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责备,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现在孩子的身边。如果需要倾诉就听,不需要就只是带着孩子不管是出去运动、亲近大自然还是等孩子独处一阵再看,孩子不开口就不插嘴,这份耐心其实远比只说不做要强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