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三章 丧钟鸣——汤思退的选择(1 / 2)残宋:从积攒好感开始直捣黄龙首页

回到府中,汤思退摆上一张宣纸,研磨好墨,用干净的毛笔尖沾上些许墨汁,但眼看着面前的纸却迟迟不下笔。

割让淮南之半,甚至淮南全境予金?

秦桧这是疯了?

若是真让他把此事做成了,即便他们打退了赵瑗的军队,拱卫住了临安行在,那也没有用了。

千百年来的军事铁律——守江必守淮!

虽说所谓守江必守淮,并非只是单纯指守住淮河,而是指守住淮河一线和襄阳,再到秦岭一线,但若是失去淮河,这套防御体系就会变得不完整。

其中江淮地区地势平坦,湖泊众多,从江汉平原的上千个湖泊到巢湖等地的上千个湖泊,皆可通过水网密布的河流和开凿运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且有纵深的完整防御体系。

而江南则不同,每一条大支流大湖泊之间都隔着山脉,河流之间无法连接,使得湖南、江西、江东三大地区被分割成三个小块,只能靠长江相互串联,很容易被各个突破。

再加上长江虽为天堑,但是只要有水师,则立马变成宽阔的顺风大道,想去哪就去哪,根本就无从阻拦,而且其绵亘万里,像三峡那样的天然屏障并不多,有很多突破口。

因此防守长江,需要耗费无数的军力,就算有这么多军队,却也只能分散,使得彼此之间无法顾及和联系,很容易就会被突破。

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富庶,若是长江变成前线,这势必会影响生产,会给国朝带来严重的资源供给问题。

历史上诸如孙吴政权,正是因为没有控制淮河一线,所以才拼命在合肥一带做文章,当然终其孙吴一朝兴亡,他们都没有拿下合肥,最后被西晋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接“金陵王气黯然收”。

汤思退这时想起了绍兴元年八月族兄汤鹏举对他的劝告——“事不正不立,木无干不生。何以附桧?”

由此展开了汤鹏举和秦桧一党长达二十多年的斗争。

当时的汤思退觉得南逃归来的秦桧所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以及和金人“以淮河为界,金国和南宋分而治之”的政策实为最优解决之法,因此就不听族兄汤鹏举的劝告,一头扎进了秦桧党羽的怀抱。

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秦桧被赵构逐渐扶持壮大,直到近些年秦桧成为了朝堂之上实际上的“土皇帝”,又是加九锡又是自己开益国府官署招纳官员的,不断进行各种倒行逆施,即便同为主和,但汤思退日渐觉得秦桧越来越离谱。

今日更是做出割让淮南的决定。

思来想去,汤思退决定还是不能干出如此丧权卖国之事,但秦桧的压力就摆在那里,于是他决定写两份文书。

第一份自然是秦桧要求的和金人的“盟约”,而第二份则是写给族兄汤鹏举的信。

而在给汤鹏举的信中,他把今日自己在秦桧益国府会议上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尽数写明,表明自己已然悔过,顺便还附上了今日所有与会秦桧党羽之名单。

做完这一切后,汤思退留了个心眼,把秦桧要求的和金人的“盟约”又誊写了份,揣进了衣衫内衬里。

旋即,汤思退叫来一家丁,嘱咐他悄悄把给汤鹏举的信带到绍兴府去,然后自己亲自去了秦桧府上,把秦桧要求的文书送了过去。

见到文书,秦桧十分高兴,直直称赞汤思退乃是“本相之肱骨”,并赏赐了汤思退黄金一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