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前方到站,兴龙车站……”
徐兴林站起身,朝对面的车窗望去,露天的站台,人倒不是很多,零零散散的能有几十个就不错了。
随着列车停稳,呼啦啦的下去一群人。
跟去省城时候的拥挤不一样,这趟往回走的列车,并没有多少旅客。
至少人人都有位置坐,不至于说座位下面,行李架上都挤满了人。
或许要直到千禧年之后,建三江那边红火起来,承包户多了以后。去那边打短工的人变多,这趟车才会变得拥挤。
小英瞅着车窗外的站牌,扯了扯徐爱林的衣袖,“娘当年落脚的地方是不是这里?”
徐爱林点点头,他娘刘淑珍当年从关里老家出来,就是来投奔兴龙镇的亲戚。
那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听她讲是叫十一区。
至于为什么叫这么個名字,他娘也不清楚。
当时粮食紧缺,各家也都不富裕。那户亲戚虽然没有撵人,但也不是很开心。
恰巧落脚的那个屯子,有人嫁到了东盛林场,回来探亲的时候,讲起他们那儿能吃饱饭。
刘淑珍也不好意思一直呆在亲戚家,就托那人给介绍对象,去了东胜林场。
据说当年给她介绍的对象,其实并不是徐满仓。
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巧,她们刚下车,就遇到了。
他爹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为此没少折腾那个最初的对象,直到把人家逼的放弃了,这才让马大爷媳妇去帮忙提的亲。
当年也没有啥彩礼之类的东西,就是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盖了间小房子,摆了一桌极为简陋的饭菜,俩人就算是结婚了。
后来他二哥出生的时候,这里就改名成了兴龙公社,好像是去年,才将公社二字去掉,改为镇的。
一晃儿也有几十年了,当年的小房子现在也变成了大房子,大姑娘也变成了老太太,连孩子都生了六个。
这变化还不算大的,未来的变化那才叫飞速,简直就是一天一个样儿。
就拿兴龙镇来讲,这边现在还不算是富裕,等到十几年后,那可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毕竟离着省城近,不但能承接一些企业落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还能直销哈市,农民收入可是不低。
哪像他们林城,木材一减少,就如同是被掐了大动脉一样,除了搞点旅游业,其他根本就没啥发展。
还真就是印证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徐爱林正在心中感慨的时候,他们对面的位置,忽然上来一对儿小夫妻。
看样子跟他俩年龄应该也差不多。
“哎嘛,可算上来了,总算是安全了!”
那男的将包裹放在了行李架上,重重的叹了一口气,看上去似乎像是劫后余生一样。
徐爱林微微有些疑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感觉。
还没等他开口询问,旁边一直在睡觉的大哥,忽然睁开眼睛,好奇的问道,“兄弟,你们那儿咋了?有啥危险吗?”
这时候坐车的人,都愿意听故事,毕竟没有手机,漫长的旅途实在是无聊的紧。
就比如他们刚上车的时候,门口那边,就有个人讲他在铁路边坐了一个月,不吃不喝终于悟得大道,一会儿前世报,一会儿又要飞升。
简直就跟个神经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