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秋天来了(1 / 2)我看到我自己的出生首页

飞机在颠簸。

但机舱里仍然静悄悄的,大家都习惯了。没有人感到奇怪或不安。

这与二三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坐飞机的时候,如果飞机遇到气流颠簸,尽管乘务员已经播报:“由于受到气流影响,飞机有些颠簸,请各位乘客在座位上坐好,系紧安全带,不要随意走动。乘坐飞机时遇到气流出现颠簸是正常情况,大家不必惊慌。”但机舱里通常还是会引起一点小小的骚动,总有人显得惊慌失措,或者询问甚至质问乘务员怎么回事。

现如今,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就像这飞机,即使遇到气流颠簸,仍是向前飞行,从不停歇。

开元4646年春天,邹秉文的父亲去世后,举行了当时最为隆重的出殡仪式,县衙都派人来了,可谓风光大葬。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感觉到风雨飘摇,是要变天的样子。

尽管很遥远,村里人还是感觉很近,仿佛就在身边,近在眼前。

只是农民们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己简单又无求的日子。

偶尔谈论起来,也都不过是传说,互相之间传来传去罢了。

今天说,已经打到浙江了。明天说已经到江山了,后天又说进福建了,到浦城了。等等。

或者是,今天说土匪抢了吴村首富吴全有,明天说土匪又抢了下坊的,下坊是县城附近的一个乡,后天又说连县城都遭土匪了。

县里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加强防范,防止土匪祸害老百姓。但邹秉文觉得自己家里有看家护院的,与自己并不相干,不予理睬。

附近乡村有人联络邹秉文,说要加强联防联保,谁家遭到土匪抢劫,就立即驰援。但邹秉文觉得没必要,各人自扫门前雪就行。

他仅仅是加强了自家院子的巡逻和防范。

当然,佃户们就更无所谓,打赤脚的还怕穿鞋的?早就家徒四壁了,土匪来了想要啥也没有。所以该干嘛还干嘛,啥事都与自己无关。秋天来了,好嘛,还有收成。

这是许多老百姓的想法,遇到事,宁愿绕道走,当看客,也是不闻不问更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千百年来皆然。

但邹秉文就不一样了。

一天夜里,遭到土匪抢劫。

河西村的鹅彭,有两排长长的房子,房子连着房子,每一面墙都是两家人共用的,除了最东头和最西头的那两面墙,房顶的瓦是连成一片的,从山上或远处看,分不清哪家是哪家。两排房子中间,是一条鹅卵石小路,很窄,只够一辆平板车通过,两个人并排走可以,三个就挤啦,四个人并排就走不了。

据说,土匪侦察了很长时间,白天派人来看,晚上派人侦察,只是看家护院的都不知道,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世道有些乱,土匪还有内应。

抢劫还算“文明”,就是搬走东西,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搬空了,说是有十几大板车。打着火把,慢慢的搬,一点不紧张或害怕的样子。也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就像搬家一样。

其实,邹秉文派了人到县里和附近乡村求救,但没人来救援。他不帮别人,别人自然也不帮他。

说起来,邹秉文还算好的,只是损失了些财产,人是安全的,得了些教训而已。

崇祯皇帝就没有那么好了。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很大,遍布全国,明朝军队根本抵挡不住。

崇祯皇帝就要求大臣们捐款捐物,组织力量保护朝廷,保护京师。

但是,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肯出钱出力,都是当看客,觉得保住自己的财产才是真的,其他“与我何干”,都是希望别人捐,自己搭顺风车。

结果,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了,但这些大臣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起义军的将领们用皮鞭一抽,大臣们成车成车的金银财宝都送来了,被没收了……

明朝也就在这些人的无动于衷中走向了灭亡。

蓝老太太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说,一只老鼠在它经常光顾的粮仓里,发现了老鼠夹子。

于是,老鼠就匆匆忙忙去告诉母鸡。

母鸡看了看老鼠说:“噢,有老鼠夹子啊,那你岂不是不能再吃到谷子啦?我很同情你,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母鸡说完就一摇一摆的走了。

老鼠又跑去告诉它的好朋友猪。

尽管它们是好朋友,可猪听了后,只是淡淡的说:“这是你的事,你自己小心吧。不要被夹到了就行。”

说完也慢悠悠的走了。

老鼠再跑去告诉大黄牛。

大黄牛就更不放在心上了,而且表情冷淡的对老鼠说:

“你见过老鼠夹子能夹死一头牛的吗?”语气中带着揶揄,“你自己小心吧,不要管我了。”好像还挺关心老鼠的,其实一点也没有。

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

后来,老鼠夹子夹到了一条毒蛇。

毒蛇虽然动弹不得,却并没有被夹死。

那天晚上,女主人到粮仓里检查,却被这条蛇咬了一口,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男主人为了给女主人补身体,便把母鸡给杀了。

女主人出院后,亲戚朋友都来看望,男主人就把肥猪宰了招待客人。

为了给女主人看病,家里欠下了很多钱。

没办法,男主人只好把大黄牛卖给屠宰场,大黄牛也被宰了。

一个老鼠夹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如此多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