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不信?带你去长安看看!(1 / 2)从李白穿越到我家开始首页

李白闻言笑了起来:“你说子美?如今是天宝九年,五年前我与他在鲁城分别,我二人饮酒赋诗,聊炼丹聊修仙,共访兖州隐士范野人,还曾互赠诗篇。”

“当时情景,犹在眼前。”

“不曾想子美竟获如此盛名。”

“却不知……这二首诗,可有传于后世?”

李乘风点点头,想了想,缓缓吟道: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点了点头,似乎很高兴:

“我与子美同游分别的情形,未曾想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不若你再背几首子美的诗,让我赏赏。”

如果是别人这么说,李乘风肯定会让他滚一边去,哥们二十大几岁的人,搁这给你背诗玩儿?

可眼前之人是李白。

想拒绝都难。

于是将杜甫的一些名篇,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三吏三别”,背诵给李白听。

着重背了《登高》。

还讲了一些背景故事。

因为这首诗被认为是七律第一,是杜甫七律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杰作。

而最重要的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

这时候,李白已经去世5年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好啊,好诗!你说这首诗写于我死后五年?看来子美晚年,和我一样,颠沛流离不如意,可惜,可惜啊。”

李白浅浅吟诵一番,感受着诗中的雄浑萧瑟,愁苦悲怜,不禁悲从中来,难忍叹息。

缓了片刻,才又问道:“却不知,今人如何评价我和子美?”

李乘风道:“自是李杜并称,李为诗仙,杜为诗圣。寻常人爱李者多,专家学者们,大抵还是爱杜多些。”

“诗仙?诗圣?”李白缓缓点头,又缓缓摇头:“在听完你刚才背的杜诗之前,老夫以为,我李太白之诗,当为天下第一,无人能比!”

“可听完这些诗之后,我发现,子美之诗,老夫自愧不如也。”

李乘风不解。

在他看来,即便是杜甫后期的诸多杰作,也没有哪一首能压住《蜀道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行路难》《关山月》等名篇。

最多称齐。

可李白却嗟叹一声,道:

“老夫之诗,无非我与天地也。”

“而子美之诗,写尽天地人间,万民疾苦。”

“论气象,我或许胜之,然以格局,我不如也。”

“三吏,三别,《登高》……我的诗再雄浑壮丽,潇洒不羁,又有何用呢?”

“按这诗中所说,数年之后,天下离乱,山河染血,盛唐崩于一旦,万民悬于水火。”

“我于庙堂之上,难解天下之危,于江湖之远,不见万民之苦。”

“我啊,有负孔孟,有负君恩。”

李乘风心中戚然。

原来在李白眼里,竟是这般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