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李杜之争(2 / 2)从李白穿越到我家开始首页

“格律成为定轨之后,唐诗也就没落了。”

直播间的观众本来还觉得有些道理,听到最后两句,又开始绷不住了。

“胡说八道,不合格律能叫诗吗?那我写骏马啊四条腿,大海啊全是水,岂不也是诗?”

“啧啧,还以为是什么专业人士,原来是个野路子,夹带私货,不看也罢。”

有观众言辞激烈,批评道。

但也有人认同,而且举的例子让人无法反驳:

“那《黄鹤楼》不算诗?不算好诗?不算千古绝句?这么说崔颢李白也别算诗人了呗?”

另一些人则道:

“算了算了,这个角度李白第一,那个角度杜甫第一,好赖话都让你说了,这不等于没排吗?没意思。”

对此,李乘风也很无奈。

评价一件事,你得有标准。

没标准怎么评?

比人多吗?

虽然他个人偏爱李白。

但不得不说。

在中唐时期,杜诗的名声已经很大了,尤其是在元稹和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推崇下,几乎快与李白齐名。

到了晚唐衰败之年。

罗隐、郑谷等人都视杜甫为偶像,杜甫的地位也迅速提升。

因此并不像很多营销号说的那样。

杜甫生前寂寂无名,全靠死后被人吹捧。

杜诗早年名声不显。

主要还是他的作品不符合时代潮流。

与盛唐万国来朝,辉煌鼎盛的气质不符。

一直到安史之乱后。

天下大乱,山河染血。

杜诗才逐渐显出光彩。

尤其是唐朝终结,宋朝新立,自此以后数百年,一直到南宋末年,李白的诗歌才重新有人作注。

而杜甫,却有“千家注杜”的空前盛况。

直接影响了创立“江西诗派”的宋代大诗人黄庭坚。

有宋一朝,对李白的评价也偏低。

尤其是王安石,十分瞧不上,说“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认为李白这个人,诗写得过于直白,语速快,一气直下,不够抑扬顿挫。

其本人更是毫无品味,为人低俗,沉迷酒色。

而认为杜甫胜出许多。

宋代文学大家苏辙,对李白也没什么好话。

认为其“诗类其人,俊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就是说李白这人浪荡浮夸,好高骛远,缺少对真理的追求。

不过苏轼对李白的评价就很高了,写过不少诗夸赞李白。

《李白谪仙诗》中言:“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休时。”

说李白的才华无穷无尽,永夜用不完。

又说“李白当年流夜郎,中原无复汉文章。”

把李白一人等同于中原文章,可见其仰慕之心。

此外还有“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异时长怪谪仙人,舌有风雷笔有神”、“古来唯有谪仙词”等赞美。

算是在宋时给李白挽尊了。

总之,在整个两宋。

李杜二人待遇之差距,宛若云泥。

故而有很多学者认为。

杜甫才是古诗魁首。

不了解杜甫,就无法理解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诗歌的发展走向。

也就不能理解古诗的真谛。

但李乘风对此持保留态度。

古诗在盛唐已达巅峰,此后皆为落日余晖。

宋朝自己都是以词闻名。

以此来拉低李白……着实有些荒谬。

可争论不会停止。

从千年前直至今日,李杜之争也仍是谈论古诗时不可避免的焦点话题。

并且在可见的未来,还将持续千年。

见状,李乘风忍不住轻叹道;

“要是李白杜甫能亲自来一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唠唠,想必能平息许多争议。”

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忽然从身后传来。

“谁在叫我?子美,子美在哪?叫他来陪我喝一杯!”

李乘风回头一看。

只见一名身穿华服,头顶高冠,腰缠玉带,一副文士装扮的中年男子。

一边手拿酒壶,一边晃晃悠悠地闯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