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三清山望仙观(1 / 2)歌王,老娜请我出山首页

三清山位于中国JX省SR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其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其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其中,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756.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南清园、西海岸、三清宫、梯云岭、玉京峰、阳光海岸、玉灵观、三洞口、冰玉洞、石鼓岭等十大景区,共计有景观景点达1500余处,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景区。

而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炼丹术士葛洪曾到三清山结庐炼丹,并宣扬道教教义,成为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后被称为“开山始祖”。

三清山道教文化始于晋代,并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关系。在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北宋时期,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如葛仙观、福庆观、灵济庙等,这些建筑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沁园所在的望仙观其实并不在真的三清山主要景区了,万寿园、三清宫、南清园、西海岸这四个景区是游客人流的主要聚集处,山上不少知名庙宇如三清宫、玉灵观、九天应元府都在其中。

此外山中还有不少大大小小名气不太大的庙宇,就比如南部八仙洞和往西的关帝庙、万寿区下的洋堂寺等等。

而望仙观便是坐落在南部外双溪东侧,也就是关帝庙和八仙洞中间的靠近双溪处,因为当初建庙资金有限,只有神殿、宿舍和临时搭建的一个小膳堂。

作为望仙观的合法继承人,不管是宗事局还是地方手续都已经处理完全,和一些民国前的庙宇不同,望仙观因为是后建,所以用地范围就只有那么一点,如想扩建申报和手续太过繁琐,不远的关帝庙也是如此,李沁园也就放弃了。

其实现在这里就挺好,两侧山林环绕、背靠双溪,往下不远便是村落八仙洞村,往西数里是三清山汽车站。

来往游人不多,庙里只供了丘祖和两位弟子尹志平、李志常。

便是村民自李沁园师父羽化后也不怎么来这里了,但逢年过节村里人还是会送些年货来,毕竟望仙观老辈在的时候也常为当地村民行医祈福做法事等。只是现在观里的道士们都太年轻了,会医的虽有但却不精通,也不为人瞧病。

村里信众也越发的少了,就算有也会多走几步去山上其他庙宇。

据说管委会当时还考虑过把此处改建,把八仙洞关帝庙等周边景点联合起来搞个小景区,不过却被李沁园给拒绝了。

管委会苦劝无果也就放弃了望仙观的规划,当然最主要还是三清山上下的道士亦或者说整个道门、宗委会都知道李沁园这么个奇人。

据传青城山那场罗天大醮,解明道人带领的望仙乐团以一曲《解明了道歌》,成为了那一届最为亮眼的仔。

这音乐说起来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浸润民族灵魂最深处的文明成果。

西周初年,周公在革新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伦理多重功能的礼乐制度

此后数代演变也延伸出了诗歌的概念,合乐为歌,不合则为诗,而到了近代便是统称为诗歌。

而道教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十分重视乐之一道,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提出了以音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的音乐功能理论。道教认为音乐可调气息、和阴阳,可使奉道者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音乐还能通神灵,驱邪魔,禳灾患。今日之道教音乐,正是遵循这些音乐理论,为人祈福禳灾,为国祈祷太平,追求一种乐人、乐治、乐天地、乐神灵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