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道法万千(1 / 2)歌王,老娜请我出山首页

这是一个发生在球地星的故事……

…………

天籁词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其中“天籁”一词指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与“地籁”和“人籁”相比较,它代表了音乐的最高层次。

古时有“三音”的定义,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天籁泛指自然界的声响,风声,鸟鸣,泉涌,种种凝聚天地,日月精华的声音:后世称诗歌不饰雕琢,得自然之趣者为天籁,通俗用法为形容声音好听。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籁:从洞孔发出的声音。指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声等音响。

在现代语境中,“天籁之声”通常用于形容音乐、歌声或其他声音艺术的极致表现,它们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深深的感动。

李沁园近期开始研究天籁除了天地自然外,也对一些古老乐器探寻。

比如箜篌,他很喜欢李贺的一首诗《李凭箜篌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李贺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箜篌音乐的奇妙和动人,仿佛能够引发天地间的共鸣,让紫皇都为之动容。

清代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掌门师叔……这个太贵了,咱们还是省点吧。”

小道童宗明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望着溪边石上坐的掌门师叔那修长白皙的双手,宗明真想冲上去拔剑将其斩下。

踮着脚想要看那手机屏幕,可奈何身材矮小的道童有心无力,他知道掌门师叔肯定又在看一件件昂贵的定制古乐器,宗明此刻越发想去拿剑。

倒不是真的因为价格昂贵,或者道观入不敷出生活拮据,而是一旦掌门师叔买回这些乐器,便是叫他们这些弟子辈里选人去学。

现在观里的乐团已经七个人了,加上掌门一共八位,观里一共才九人,如果这东西买了过来……就到自己了。

十五岁的宗元学了吹管类乐器、十四岁的宗亨学了二胡、十三岁的宗利学锯琴、马头琴了、十二岁的宗贞学了筚篥。

二十七的理甲学的是打击乐器、二十四的理戊学的是古筝、二十一的理庚学的是各类弦乐器。

全真龙门弟子按百代谱排序。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

理字就是22代,宗便是23代。

掌门师叔也是22代弟子,不知怎么的取了一个解字,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困难的乐器他一个都没学。

只是因为掌门师叔出钱了,从修缮庙宇到衣食住行、精神文明建设、谋生技艺学习,没有一项不是掌门师叔出的钱,大家也就任他摆布了。

所以……

宗明看了看自己有些肉嘟嘟的手掌,自己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弹箜篌那玩意吗??

想到这里宗明急忙叫道:“掌门师叔,您先别看了,叶善信已经在外面等了一会儿了,还有不少人举着摄像机,不知道是来这里拍什么的,您先去看看外边吧。”

理解亦或者说解明道人,此刻也将目光从手机屏幕上移开了。

在他抬起头那一刻,溪边杨树枝头一直蹲着的乌鸦高高飞起,扇了两下翅膀就落在了解明道人的肩头。

一袭青袍的解明道人将手机放入裤袋,而后轻轻跃下不足一米高的青石,身形似鹅毛般轻盈,便是这轻轻一跃也有一股天然淳朴的和谐之态,仿佛这动作便该如此才对。

宗明此刻方才见解明道人的正脸,用他理甲师父引前人话说‘掌门师弟最雄姿直气,不涂脂粉,仙风道骨,不涴尘埃;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宗明歪了歪头目光移向那黑黑的家伙,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为啥总感觉这乌鸦的眼神越来越灵动了,不会真成灵鸦了吧?

“发什么呆呢?”

咚!

“哎哟!”

宗明捂着小脑袋吃疼的叫了一声,委屈巴巴的嘟着小嘴道:“掌门师叔,能不能别敲我脑袋了,这样下去真的会长不高的。”

解明道人掐了下他肉嘟嘟的脸颊笑道:“等你师叔成仙了,到时候便用莲藕为你重塑一身根骨,保证还你个顶天立地的身子。”

“是是是,等师叔成仙了,咱们也跟着鸡犬升天对吧。”

宗明无语的回了一句,也不再装弱,拉着掌门师叔就向前山,对于师叔成仙的说法,他已经听过好多年了,从懵懂幼儿至今也已经六七年了。

虽然掌门师叔确实有太多异于常人的地方,但是到底能不能成仙他却不好说,或许等哪一天他真的修有所成才能明白掌门师叔的境界吧。

就像米晶子师叔祖那样的人,第一次见掌门师叔便喜极而泣道:“三田既济、祖窍神安,道门之幸、全真之幸、龙门之幸!”

还有三清山那些道观里的老祖高人,见过师叔后也都是震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