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只脚跨进股市(1 / 2)A先生的一生首页

A先生炒股了……我是在老同学的聚会上得知的,据我所知,炒股票一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有多少人在这里夜夜笙歌,就有多少人在这里铩羽而归。我是坚决反对我的亲朋好友接触股票的,因为我觉得股票是现代社会里的一种新型毒品,它不仅会剥夺普通人的金钱,还会消耗普通人的时间和侵蚀普通人的精气神,就如同清朝时期的鸦片一般让人着迷,幸好它也是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续血库,就好比鸦片也是可以治病救人一样,不然这种新型毒品早应该被彻彻底底的关起来了。

A先生为什么开始炒股了?听老同学说当年他辍学后,就独自一人去SZ市龙岗区某工厂打螺丝了,做的是玩具拼接类的工作。厂工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种,进入门槛不高,偶尔会在订单爆发的时候非法使用些童工。有一点好处就是报酬以件数计算或者以小时计算,这也算给没有技能的普通人有了一条在大城市可以活下去的选择,让普通人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唯一值钱的劳动力,多劳动就可以多得些报酬,累一点也好过没饭吃,好过没钱养妻子和孩子,好过没钱给乡下的二老养老……在多数厂工工人的心里感谢是偏多些的。

当时A先生是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去工厂打螺丝倒不是因为吃不起饭,也不是要赚钱来照顾妻儿老小,他只是想惩罚一下自己,惩罚自己做出辍学的错误决定。他时常会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想着要是没有辍学就好了,就可以顺顺利利地读完初中,再读完高中,最后读完大学……可现实往往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就好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

幸运的是,A先生是个不认命不服输的人。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他觉得自己也得与时俱进。虽然科班正统的书没得读了,但还是可以读读课外的书,读读社会的书,这样也可以避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每个中午休息半个钟的时间里,A先生的行为显得格外尴尬,多数工友要么在闭着眼休息,要么在抽烟聊着天,只有他拿出了那本与华为相关的书籍,一页一页地翻着看。听说书里讲的是华为任正非的创业故事,A先生也想成为像任正非的人。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选择在工厂里打螺丝,还喜欢看名人传记,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的。不过这种格格不入,即使是在工厂里,即使身披厂工的身份,对A先生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物传记是最容易让人看懂的,没有在上学时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规章束缚,没有分数要求,没有标准答案,是多么令人放松的学习方式阿,要是上学的时候只考人物传记,A先生估计能真的拿个梦寐以求的A。

A先生为什么炒股,是因为看了两本书。其中一本书叫做《索罗斯–金融巨鳄》,另一本书叫做《转折点》,这两本书是A先生在不同的年龄段看到的。我记得A先生和我说起过小学时期的故事,那时候是六年级,他说他记得很清楚,坐在他前面的一个女同学问他要不要看新书,然后从老旧书桌下的抽屉里拿出来那本《索罗斯–金融巨鳄》给他看,封面很新,还没有开拆的,封面上的老人家颇带严肃的表情让书看起来多了份庄严,他高兴坏了,他一直以来都是没有课外书可以读的,他很想读,但没有条件可以读,只要他发现谁有新书就会厚着脸皮去借来阅读。他一边脸上洋溢着笑容,一边亲自拆开这本书,但他看不懂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可能是因为知识面还是太窄,但他记住了索罗斯这三个字。这本书是A先生第一次对金融这两个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高大上的词对于A先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在村里他从未听到哪个人提到过。他只认识金和融两个字,但是金和融两个字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就非常难理解了。总之,这本《索罗斯–金融巨鳄》就此在A先生的心里种下了幼苗。

辍学后,A先生就去了深圳打了厂工,在利用空闲时间方面,在整个工厂算是没有敌手,别人在休息,他在学习,别人在聊天,他在学习,这个阶段,他总算实现了一次A的目标了,这个A一直以来都是不容易实现的,但却一直是他想要实现的目标。渐渐地,他开始阅读各种各种的书籍,直到看到了那本《转折点》,他开始认识到,人的一生,大的机会是不多的,小的机会很多,大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一旦出现,就应该勇敢一点,如果没有把握住大机会,就要好好把握小机会,积少成多,长期以往,也是可以弥补没抓住大机会的遗憾的。在大机会到来时,勇敢果断去抓住它,便是抓住了人生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