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生意来了(1 / 2)重回1980:摄影大师首页

生产兵团的规模有多大,很多人是没有概念的。

鼎盛时期,她的粮食产量,占比黑省的三分之二,占比外调粮的九成五。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从一到六,一共六个大型农垦师。

像274这样的万亩农场,第六师有几十个。除此之外,还有林场、养殖场、林草区。

崔记者的拍摄任务,就是从这里面选出来典型,然后进行包装和宣传,工作量可想而知。

主任派的勤务员也是死脑筋,非要一个个的走遍,不能略过或者忽视任何一个,必须像点名一样,挨个点到。

幸好从五几年开始,大家伙就积极修路,不至于每个农场之间,依靠原始的土路进行连接。

崔记者岁数大,这一路行来,减震非常差的吉普车,差点没把他尾椎骨磨破了。

最兴奋的是林飞,这款燕京双反相机,让他有种盘老古董的感觉,就像是在鼓捣一个玩具。而且,他还另有收获。

毕竟自己这一伙人没穿绿军装,打眼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人,兄弟们的配合积极性不高。

林飞的办法就是看样片,把自己在274拍的照片拿出来,一张一张给别人看。

活好,永远是第一位的。

接受采访,不但有登报的机会,还能参加兵团评优,也是个争取荣誉的表现。

林飞完成破冰,崔记者再进行收尾。

因为是拍摄任务,主题都比较限定,主要就是耕作的场景。拍摄营区,也是以大场景为主。

看了合照的兄弟们,也想给自己的生涯拍点纪念照,纷纷找林飞拉呱。

“兄弟,能不能给我们拍点班组集体照,大伙看你的技术好,都急的嗷嗷叫了。”

“同志,我这在出任务呢。相机和胶片都是师部登记在册的公物,咋给咱们团拍啊。要不这样,你们自己有没有相机,拿过来我出个体力,这样应该没问题。”

他们又不是274这样的单位,别说买大几百块钱的相机了,就是搞点肉食都费劲。

“咱们团没有家伙事儿啊,以前都是通讯员下来给拍,后来不是都复员返城么,这事都断了两年了。”

“那我暂时也没办法。不过我出完任务了,回274以后,可以以农场名义过来,我们场有相机。”

这弯子绕的,这位班长也没太明白。

塞了一包大生产,留下了联系方式,扭头回去种地了。

离开一个营区,就得赶往下一个营区。

其他团,机械化程度没有274高,一个营级单位,也就照顾几千亩土地。毕竟平时还要兼顾训练,以及做一些基建工作。

崔记者找了个棉垫子,铺在车座上面,以减缓他的痛苦。

在到达下一个地方之前,他得捋清楚上一个营地的故事线。

就这样,车一路开,老崔一路写,小林一路拍。

整个第六师满编七千六百人,超编的时候曾经过万。拍大合照,简直就是最适合的大客户。

即便用最愚蠢的算法,各种合照加单人照,总冲洗量也会超过一万张。

即便合照最后的冲洗规格只达到六寸,那也是三万五千块的总费用。哪怕只有一成的利润,这个业务也能实现三千五百块的利润。

在猪肉八毛,鸡蛋五分钱一个的时代。

这笔钱,足可以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开一间器材齐全的高端照相馆。

以老高这样一个农垦局的处级收入,150元/月来计算。这相当于一个中层三年的收入,而这很可能只是林飞两个月的利润。

别人干活是越干越累,林飞是越干越兴奋。

每到一地,最积极的就是他。散烟、打关系、拉家常、互留电话,一套操作下来,拍摄任务也就完成了。

每当离开的时候,战士们居然还给他塞东西。

老崔和司机都很懵,他们此前还从没见过这么受欢迎的摄影师。

“小林,你这人情往来行啊!到哪都能跟人打成一片,还个个都对你印象贼好。你教教我呗!”司机小赵,很想跟小林学习。

“有么?我这就是占了手艺得用的便宜。战士们三四年才能回家一趟,平时也就写个信打个长途电话啥的,这照片不就能给家里多个念想么。而且,现在也到了复员毕业的时候,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今年秋可能都要回家了,跟兄弟们留个合影,那也是很强烈的需求。”

大家也没多想,更想不到林飞正在做着发财的梦。

另一边,机修班老刘,已经带着兄弟们把暗房搭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