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沉着的典范 吴汉(大司马 舞阳侯 广平侯 吴子颜)(2 / 2)云台二十八将首页

不久之后,吴汉再次会合大领导的部队,一起东征董宪。作为赤眉别部,董宪在东海郡内一直混得风生水起,现在面对刘秀席卷天下的大军,却再也玩不转了。吴汉率军将董宪困于朐城(在今山东临朐)。第二年,吴汉攻破朐城,董宪在城破后逃出,本想直接去向刘秀投降,哪知道中途被部将杀死纳了投名状。看来,在大势所趋之下,投诚也是个急活,犹豫耽误不得。

至此,东方郡国完全平定。在这场荡寇争统的艰巨斗争中,吴汉露脸的机会绝对是多多益善,令人目不暇接。

巧计平蜀的收官人

刘秀平定关东的消息传到陇西,当地军阀隗嚣坐不住了。他知道刘秀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本着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原则,隗嚣决定彻底结束此前双方的暧昧关系,联结蜀中,反他娘的。

听到隗嚣为了造反,连送到洛阳的儿子都不顾的消息后,刘秀当即命令吴汉率军镇守长安,等着自己一起荡平陇西。公元32年,吴汉率诸将随刘秀西征,会合岑彭的大军一起围困隗嚣于西城(就是诸葛亮唱空城计的那个地方,在今甘肃西和长道镇西团村)。当时,关中诸郡也都征发甲卒从征,这也是各郡国在新皇帝面前表忠心的好机会。

看到众将围住了隗嚣大军,刘秀决定东归洛阳。临时之际,他召来吴汉告诫道:“诸郡甲卒军纪松弛战力有限,对于解决隗氏没有太大帮助,而且长时间聚在此处还浪费粮食,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必然先行逃散,影响军心,不如早点让他们各归各家。”刘秀也是,你既然已看到各郡的忠心,你就开个金口让他们散了吧,何必还要假手于人?难道只是为了求证自己有先见之明吗?

刘秀走后,吴汉与众将认为兵多势众,看着就拉风,都不肯遵守皇命。看来,刘秀的皇威还有待加强啊!然而,西城守军可不是诸葛亮时代只会虚张声势的老卒,这些军伙面对城外兵势盛大的汉军愣是不理不睬,来一回打退一回,终于耗光了汉军的存粮。郡国甲卒果然不扛饿,纷纷撂挑子闪人了,这让吴汉等人瞬间尬了。此时,隗嚣请的蜀兵也前来救援,吴汉所部粮尽气沮,只得退走。遭遇生平没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次征伐,这让争强好胜的吴大司马情何以堪?

此后,刘秀召吴汉回到中央处理军务。前线将领看着风光,但远离政治中心,又手握重兵,自专杀伐,历来是取祸之道。深谙此道的刘秀知道吴汉是个不服输的性子,怕他犯浑,这才暂时将其调回。

三年后,刘秀准备西取蜀中,完成统一大业,遂命吴汉率征南大将军岑彭自荆州入蜀讨伐公孙述的大成政权。岑彭攻破荆门后,就率军先行入蜀,吴汉则留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修理战船、储备物资,之后才率所部三万人溯江西上。

就在岑彭得陇望蜀之际,公孙述派刺客刺杀了这位战功赫赫的开路先锋。消息传到洛阳,刘秀悲痛不已,立即下令吴汉兼领岑彭大军,继续灭成大计。

蜀中地形复杂,公孙述经营多年,民心向成,吴汉的进军极不顺利。公元36年,吴汉与公孙述大将魏克、公孙永战于鱼涪津(在今四川乐山北,为岷江津渡),大破之,之后又北上进攻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再次击溃率军前来救援的蜀将史兴,顺手攻下广都(在今四川成都南),前锋逼近成都。这之后,艰难的平蜀之战才刚刚开始。

刘秀再次未卜先知地告诫吴汉:“成都城高池深、兵强马壮,千万不能轻视,子颜坚守广都即可。若成都派兵来攻不要与其争锋,如他们不敢来攻,那就转而经略其他地方,迫使成都军队出城野战,待其力竭之时,才可发起进攻!”对刘大仙这次说的话,吴汉依然没当回事。闲了三年多的吴汉求胜心切,径直率军进逼成都,夹江为营,自驻江北,留下副将刘尚率万人屯守江南,相距二十余里,在江上修筑浮桥便于联络。

刘秀在洛阳听到吴汉进攻成都的消息后,立即遣使责问吴汉怎么又不听话呢?可惜,刘秀的使者还没见到吴汉,前线的战局已经出现了变化。公孙述果然派出大将谢丰、袁吉率领主力进攻吴汉,另派偏师攻击刘尚,使其不能兼顾。

吴汉虽然没听到刘秀的谴责,但他毕竟是位临阵经验非常极其丰富的将领,一旦与谢丰接战不胜,立刻就感受到了形势危急,必须立刻调整部署。于是,他召集众将道:“如今,我们与刘尚各自为战,形势大为不妙。为今之计,只有先示敌以弱,然后潜师会合刘尚,共同破敌,才能转危为安。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这些将士久随吴汉,见其如此,无不感奋。

于是,吴汉紧闭营门,不与谢丰接战。谢丰强攻不下,只能相持,企图等待吴汉粮尽再攻。三日后,吴汉乘谢丰不备,连夜拔营疾走与刘尚合军一处。谢丰发觉后也急忙率军追击,吴汉转身奋战,大破蜀军,斩杀谢、袁二将。其余成军,见状也不敢来攻,只得放吴汉缓缓退回广都。

吴汉回军广都后,让刘尚挡住公孙述的追兵,自己则上书刘秀,请求责罚。深知吴汉知耻后勇习性的刘秀也不深究,只是嘱咐道:“你们据守广都,对于公孙述来说是如鲠在喉。他必然要先攻击刘尚,然后再来打你。对此,可让刘尚坚守不出,你则以逸待劳,乘敌不备率领突骑破敌!”这回吴汉坚决执行刘秀的命令,率军与成军在广都、成都间激战,八战八捷,稳步向前推进,再次围困了成都。此时,辅威将军臧宫也率领北路军来与吴汉的南路军会师,共同上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

一晃到了这年十月底,成都城破就在眼前。白帝公孙述只好请出自己的最后一张王牌、大司马延岑商议对策。

作为汉军的一位老熟人,延小强与汉军打过多年交道,事穷之际被公孙述收留,对其还是很感激的,今见公孙述虚心求教,不禁慨然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望主公不吝财货,死中求生!”公孙述当即下令打开国库,尽散财帛募集敢死之士五千人,交付延岑。

延岑立即率军出城,扬言要与吴汉来一场大司马间的对决,颇有点江湖风范。此时的吴汉巴不得早点结束此战,打了这么久,士卒厌战,粮草不足,麻烦多多,现在见延岑如此上道,只当是敌人的垂死挣扎,当下挥军进击。

延岑边打边退,将吴汉引向自己预设的战场。吴汉以为延岑不敌,命令汉军追击。突然,延岑的五千死士从汉军后面杀出。这些家伙得了足以养活家人的资财,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无不舍命相搏,汉军陷入敌人前后夹击的危境,立时大败,向着江边逃去。

吴汉被败军裹携,也退到江边。混乱之际,吴汉从马上跌落,眼看就要亡于乱军之中。危急时刻,吴汉的求生意识瞬间点燃,猛地抓住马尾,任凭马踢石磕,就是死不撒手,这才被拖回大营,捡了一条小命。

眼见得平蜀功败垂成,有心无力的吴汉只得命令士卒收拾行装,准备退保广都。就在此时,刘秀新任命的蜀郡太守张堪带着七千匹军马赶来增援,听到吴汉要撤的消息,张堪抛下大队就日夜兼程赶到吴汉军中,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听说皇帝不仅任命了太守,还派出了援马,吴汉抚着被马踢肿的脸笑得无比灿烂,还是皇上懂我吴子颜。

顺带说一下,这个张堪虽是太学出身的儒生,但他可不是靠着是刘秀同学的关系上位的,这哥儿们自幼品德高尚、聪慧过人、文武双全,有“圣童”之称,而且他还有一个国宝级的孙子,那就是东汉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咖张衡。刘秀之所以派他出任蜀郡,就是看中他的文治之功,希望能与吴汉一起稳定蜀中。

吴汉顾不上浑身酸痛,脑筋一转,想出了一个示弱诱敌的妙计。以冲锋决胜著称的吴汉一旦用计,别人注定防不胜防。

当下,吴汉将自己的百战精兵藏起来,只派出些老弱到成都城下挑战。同时,他又命令臧宫的北路军进至成都的咸门附近,伺机而动。

公孙述刚刚大胜吴汉,不免生出轻敌之心,今见吴汉军队多是老弱,更加不放在眼里,觉得吴汉这是抢着来应验自己好不容易求来的谶语“虏死城下”。于是,公孙述让延岑去对付臧宫,自己则亲率城中精兵数万出城攻打吴汉的老弱士卒。你还别说,成军见自家皇帝白发苍苍仍然亲冒矢石,无不感奋,争先赴敌。

那边的汉军,见成军杀来,打一阵,退一阵,让成军杀得好不痛快。一来二去的,成军从早晨战至中午,已是相当疲惫,饭也没得吃,眼见得越追越没力气了。

就在此时,养精蓄锐已久的汉军精锐在大将高午、唐邯的率领下饱餐战饭,悄然杀出。趁着成军师疲不备的当口,高午跃马而出,挥槊向前,当者披靡,直向成军中军杀来。公孙述见状,本欲闪躲,无奈力不从心,早被高午一槊刺中落马,幸得左右拼死救回城中。其余汉军见主将如此英勇,无不奋力冲阵,成军登时溃不成军。公孙述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虏死城下的“虏”原来指的正是自己。当晚,公孙述伤重不治。临死之际,将成都及家小尽皆托付延岑,希望借助延小强的神通苟延残喘。

哪知道,天下大定在即,延小强已无路可走,第二天就举城投降了。率先入城的张堪走马上任,立即封府库、安百姓,各项工作干得井井有条。如果照此行事,蜀中的事可能很快就搞定了。哪知道,在蜀中恶战经年,还被马踢破了相的吴汉却出来搅局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吴汉引军入城,展开了一场残忍的报复性大屠杀,使蜀中局面陡然失控。

当时,不仅延岑被杀,公孙述的家人也同时被杀,其余被杀蜀中官吏百姓竟达万人。除了张堪以皇命封存的府库之外,公孙述的宫室和官民的财货多被抢掠,还有的被焚毁,一个好端端的花重锦官城,转眼间变成了修罗场。

吴汉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攻打成都付出了太大代价,先是自己的老搭档岑彭被刺,然后顿兵坚城之下,损兵折将,多少手足兄弟埋骨异乡,就连自己也差点命丧于此,使得自己和将士们无不对公孙述、延岑等蜀人恨至极点。

二是公孙述治蜀多年,颇有保境惠民之举,蜀中百姓对其感念至深,不是张堪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感化的,需要寻机铲除其党羽,吴汉此举算是为刘秀的长治久安当了一把恶人。

三是双方征战已久,成都一带早已无粮可征,而蜀道险峻转运艰难,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粮荒,只能行此下策硬吃大户。

刘秀听说蜀中的变乱,大为光火,不仅下诏痛骂吴汉,还痛心疾首地责备刘尚:“你是皇族子弟,在地方上历练多年,难道不知道家里有把破笤帚也要好好珍重吗(成语“敝帚自珍”的出处),怎么能做出这种丧心病狂让人闻之酸鼻的暴行来?你让朕还怎么吊民伐罪?”

之后,刘秀命令吴汉带着他的暴军回到宛城休整,严令不准故伎重施,同时让张堪继续做好安民工作,礼遇那些降臣,并征辟蜀中贤士。如此恩威并施,蜀地暂时安顿下来。

吴汉虽然挨了一顿骂,但并没有受到其他处罚。刘秀还下诏准其绕道回老家宛城祭祖,并赏谷米二万斛。由此可见,吴汉在刘秀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

五年后的公元42年,蜀地又出乱子了。岑彭曾经的护军,此时的蜀郡守将史歆与太守张穆发生矛盾,公然起兵造反。那些隐藏起来的公孙余党趁机推波助澜,一时间蜀地风云变色。

刘秀认为蜀地之所以会乱,根子还是吴汉种下的,就让当年的灭蜀三剑客吴汉、刘尚、臧宫再次入蜀平叛。史歆虽然有点能力,但与大汉军神级的人物吴汉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吴汉率军万余,从武都郡出发,直接进军益州,同时,征发广汉、巴、蜀郡兵一起杀向成都。旧地重游的汉军围城百日,最终攻破成都,斩杀史歆。之后,吴汉又分兵诛灭那些响应叛乱的渠帅,对于其党羽数百家,则强制迁往长沙、南郡等地安置。

蜀地经过吴汉的两次重拳打击,再也没有了反叛的实力,这才真正归于一统。

在此之前的公元39年,吴汉率领马成、马武等将,北击匈奴,把雁门、代郡、上谷等郡的官吏百姓六万余口,迁徙安置到居庸关、常山关(即今河北唐县西北的倒马关)以东。本来,此时的匈奴正处在分崩离析的低谷,马武就建议进兵讨伐,但刘秀考虑到东汉初立,百废待兴,实在不宜发动对外战争,因此严令吴汉击退匈奴即可,才给了匈奴喘息之机。这倒是非常符合刘秀的人设。

公元44年,为东汉帝国南征北战的铁帽子大司马吴汉再也抗不住伤痛的折磨,当他缠绵病榻之际,刘秀亲往探视。想起吴汉当年差强人意的雄姿,刘秀不禁悲从中来。铁打的吴汉眼含热泪说出最后的遗言:“臣愚无所知,惟愿陛下慎无赦也!”向来以柔术治天下的刘秀听了吴汉这句充满法家精神的谏言,不禁沉思起来。二百年后,诸葛亮与吴汉心有戚戚:“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吴汉死后,刘秀下诏悼惜,赐谥曰“忠”,大发禁军将士、车骑前往送葬。以甲士送葬,此为王礼,大臣本不得使用。历两汉之朝,仅霍去病、霍光、吴汉几人享此殊荣。

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唯有吴汉从建武元年任大司马起,历经二十年不变,即便是刘秀的好同学邓禹也做不到如此专任,不得不说吴汉的情商之高,无人能及。据传吴汉每当出师,早上接受诏命,晚上就已上路了,既不治办行装,也不经营田宅产业。如此尽粹公事又不贪婪豪取的人,哪个君主不喜欢?更让刘秀看好的是,吴汉表里如一,从无让人捉摸不透的心机,这样的人即使有错,在君主眼里也是瑕不掩瑜。正因为如此,刘秀才能放心地将帝国的兵权交到他的手中,始终信任不疑。

正史中的吴汉是如此牛掰,在戏曲演义中,吴汉的前半段却完全变了个人。在《东汉演义》中,吴汉曾在校场一箭解双危,气走贾复,被王莽招了驸马,封为潼关总兵,一跃成为新朝权贵。后来,刘秀大军杀至潼关,吴汉杀妻归汉,公然背叛老泰山,重为汉家大将,其中桥段,俨然是套路了战国名将吴起杀妻求将的人伦惨剧。后来,好事者索性在戏剧中杜撰了一出剧目《吴汉杀妻》(又名《斩经堂》),让这位东汉军功最盛的名将平白地多了一桩不忠不义的原罪。

之所以会这样,也许是因为在某些儒家眼里,吴汉浑身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戾气,俨然一个战场屠夫,这样的人怎么能让他“伟光正”,说啥也得给他塞点儿黑料,哪怕他是儒家眼中“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刘秀看中的爱将也不行?可是,无论儒家怎么演绎,终归抹不去吴汉为东汉建立的赫赫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