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刑警队的日常(1 / 1)夏言日记首页

刑警队的日常工作,除了办案就是值班。作为一个70多人的大单位,有自己的值班安排,不用参与分局的大楼值班。每日值班带班大队领导1人,值班民警2人,技术中队民警1人。除了技术中队民警5-6天一轮值班以外,其他的表面上看还行——当然实际上未必如此,碰上有人出差,那么后面的值班人员就得顶替他,而出差对于刑警队来说是家常便饭的存在。况且大队本部并没有70个人,淮东、淮中、淮西三个责任区刑警队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是分开值班的,责任区刑警队人数在12-16人不等,刨去三个责任区刑警队的人数,大队本部也就二三十人左右。刑警队虽然不像派出所那样,听从110指挥中心的指令,需要接处警,但是如果派出所碰到大一点的案子,比如盗窃财物3000元以上,就会移交到刑警队来。碰上没有事的时候算你运气好,最多也就在值班室坐24小时,有事的时候就没那么好过了。因此每次值班的时候,看到派出所的车闪烁着警灯,开进分局大院,下来两个民警,就知道没啥好事了。

“嘿,哥们,我们所移交一个案子给你们大队,快签收一下。”前来的派出所民警腋下夹着一个文件夹,一脸得意,心想终于把这锅甩出去了。夏言接过他递过来的受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笔录材料,旁边还站立着神情焦急的报警人。夏言拿起别在衣服口袋上的笔,在值班登记簿上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接到某派出所移交某某被盗窃案……”刑警队的笔,跟医院医护人员的笔遭遇差不多,只要放在桌上,被人拿去用了不还,秒没的可能性极大,而且是几乎不可能找回来的那种。所以有人调侃刑警队破获了那么多大案要案,自己的笔“失窃”案一起都破不了。“有什么事,你跟刑警队的警官说。”派出所民警对报警人说,转脸朝着夏言堆笑:“辛苦啦,兄弟,我们所初步询问了一下,还有什么要继续问的你们接着问哈,受害人我们自己给你送过来了。”随后大步流星走出门去,急匆匆地上了警车,闪烁着的警灯伴随着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离开分局大院,消失在茫茫夜色里。

夏言叹了口气:淮阴区作为中心城区,比较大的派出所每日接警量平均都在二三十起左右,这哥们脚底抹油迅速“开溜”,倒也未必是回去休息,极有可能是去出下一个警了。回头看看报警人,他的脸上露出一种找到了救命稻草的神情,夏言心里觉得有点好笑:淮阴区每年那么多刑事案件,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破案率有30%已经很不错了。别看报警人这时候对你无比信任,有若神明,你要跟他拍拍胸脯,说这案子什么时候一定能破,他到时候揪着这句话不放,个别缺了大德的还用手机给你录个音,恐怕要到督察大队去做检讨,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夏言也不敢多说,仔细审读了一遍派出所做的笔录,发现描述的案情有几个细节没有问到,派出所果然是萝卜多了不洗泥,还得重新返工。于是他跟搭班的另一个民警打了个招呼:“老周,我上去给报警人再做个笔录,你注意看下啊!”老周抬眼瞟了夏言一眼,点头默许了,夏言就带着报警人到大队三楼去做笔录。一番询问后,当夏言让报警人签字按手印时,他预料之中地问了一句:“警官,我这案子什么时候能破啊?”夏言无奈,但绝对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只能回答道:“你放心,我们会全力以赴去查的,有消息通知你哈。”还好碰上个不算太难说话的报警人,一套太极拳就打发走了。做完笔录后的夏言,回到值班室,把笔录放到值班室里的文件盒里,总算搞定一件事。等了许久的老周看到夏言下来了,说:“你终于来了,我今天太疲劳,先进值班室里间睡了。”夏言点点头,坐到老周那个位置继续值班,用手机看起电子书来。

不知不觉,值班室墙上的挂钟显示到了十一点半,夏言琢磨着基本上没什么事情了,就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检查一下大队的铁门是否关严实,也进里间准备睡觉。刚推开里间那厚重的铁门,夏言就听到了如雷鸣一般的鼾声。夏言心里暗暗叫苦:今晚要和老周睡在里间,大概率是没法入睡了。然而夏言是没法另外找一个地方睡觉的,值班人员必须在值班室睡觉,因为值班室里间是大队的枪库,放在一个半人高的,沉重的绿皮保险柜里,并且上了两把锁,分别由大队长和教导员两人保管,二人同时在场才能开启。可偏偏夏言今天碰到了这个“雷公”,只能徒唤奈何。下次买个耳塞吧,今天只能凑合了。夏言躺在值班床上,用被子塞住耳朵,勉强让自己睡着了。所幸下半夜平安无事,值班室的电话也没有响起过,这个值班还不算太黑,终于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了。

每周一早晨则是刑警队的例会,大队本部所有人,三个责任区中队的中队长都要到二楼会议室开会。刑警队的会议氛围倒是比较宽松的,因为没有穿制服的要求,不像局机关单位对着装要求严格,所以穿啥样衣服的都有。主席台上是一个回形桌子,大队长教导员坐中间,中队长坐在旁边汇报本周工作,其他人则坐在下面几排桌子听,有的时候不愿听,在下面抽根烟或者玩手机,大队领导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去管你。真正重要的会议是案情讨论会,这种会议会在大队五楼技术中队会议室召开,参会的只有大队两个领导和中队长,人数少很多。夏言起初参加例会还带着会议记录本,认真记录会议内容,但看到其他人也不记录,也渐渐地放弃了,真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