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丞相之邀(1 / 2)苟在唐末当反王首页

李无妄凝视那位大人许久,心中逐渐明了。

那位大人以“本相”自称,想必便是当朝丞相萧仿无疑。

历史上,乾符元年的当朝宰相有萧仿、郑畋两人。

萧仿兼任左右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

郑畋担任的则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领集贤殿大学士。

相较而言,萧仿的权力更大。

殿试那日,李无妄远远望见过此人,所以认得他。

他礼貌回应道:“回禀丞相大人,学生李无妄,曾于殿试那日,在远方遥望大人的风采。大人勤于政务,或许未曾留意学生。”

闻言,萧仿若有所思。

他对“李无妄”三字似有所感,却又难以确切地将其与记忆中的人物对号入座。

殿试之时,群英荟萃,他身为宰相,虽对诸多才子有所耳闻,但终究无法一一铭记于心。

“哦?殿试考生?”萧仿轻抚胡须,缓缓问道,“你于殿试之上,所呈的文章,乃何主题?其意可否再为本相细述一遍?”

李无妄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缓缓道来:“学生于殿试时,所作文章题目为《振兴大唐改革方案》。文章中,学生斗胆提出了对于当前朝政的三大弊端,以及振兴大唐的国策。欲以改革手段,革除积弊,激发民力,使大唐重焕生机。

“窃以为,当今大唐盛世繁华之下,暗藏深层的祸患。观今日世态,虽江山锦绣,市井繁华,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豪门贵族沉湎于奢侈享乐,黎民百姓则疲于生计,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矛盾渐显尖锐。加以官场腐败,贪墨成风,致使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长此以往,恐大唐根基动摇,盛世之景亦将不复存在。学生深忧之。

“为解诸般祸患,弟子特提出一系列变法策略。

“首策,针对土地兼并的弊病。学生建议推行均田制,使农民有地可耕,进而稳固农业,保障国家储粮无虞。

“其次,为强化朝廷集权,弟子倡议削弱节度使的权柄,以防割据之势蔓延,酿成内乱之祸。

“同时,学生提议强化监察机构的职能,使国家法律得以贯彻,严防腐败之风侵蚀官场。

“再者,为推动国家全面发展,学生还提出促进商贸繁荣、革新科举制度、普及教育等诸多策略,旨在全方位增强大唐国力。”

细品此番言辞,不难发现李无妄所撰文章,条理井然,内容详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唐时局的深刻洞察。

其忧国忧民之心,振兴大唐之志,尽显其殚精竭虑的赤子情怀。

诚如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李无妄虽年少,却已胸怀天下,实为难得之才。

萧仿心中暗自惊异。

他未曾料到这位少年竟能思虑如此周详。

更令他钦佩的是,李无妄所提改革策略,竟与他心中所构想的方案不谋而合。

他对李无妄的才情见识,大为赞赏,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他,探询道:“你的改革良策,从何而来?莫非你有非凡的阅历或深厚的背景,方能洞悉此等深邃的国理?”

李无妄自然不会向人透露自己的见识,皆源自他曾经览阅的网络小说。

他微微一笑,随口编道:“丞相,学生素日里多读典籍,对古今之事均有所思索。此番改革方案,也是学生深思所得。若论及经历背景,学生却无甚特别之处。”

萧仿听罢,对李无妄的谦逊更为赞赏。“李公子,你此次科举成绩如何?是否金榜题名?”

李无妄心头一沉,坦言相告:“回丞相,学生名落孙山。想是字迹潦草,行文又过于直白,不似他人辞藻华丽,故未能入考官的法眼。”

萧仿眉头轻蹙,对李无妄落榜颇感意外。“李公子,须知文章之贵在于内容深刻,非仅追求文采。你的文章虽直白,却直指大唐时弊,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此等见识,非常人能及。未能入仕,确实遗憾。”

李无妄听得出丞相的惋惜,恭敬回应:“承蒙丞相谬赞,学生实不敢当。文章之道千变万化,学生只是偶有所得,侥幸触及几分要害。虽未能入仕,但学生深信,只要心怀天下,无论身处何地,皆能为百姓尽绵薄之力。”

萧仿对李无妄的胸襟大为钦佩。“李无妄,你虽未入仕,但本相信你绝非池中之物,终有一日将一飞冲天。今日有缘相逢,本相欲邀你同回府中,共叙治国之道。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