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48年,即大业尧圣四年,八月份,皇帝吴立炎调集太原,幽州一线地区的宿卫军八万余人在雁门关地区集合。
并且率领了八万北骑军与十万征伐营北上,抵达太原,并且设立了军事总部。
以太原为基点,雁门关为出发点,制定收复汉地的计划。
此时此刻,拓拔高远和公孙天光已经在北魏都城平城了,他们都意思是,放弃平城,和大业打游击战。
因为鲜卑的优势在于机动性的骑兵很多,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他们的优势可以发挥到最大。
如果在这里和大业打攻坚战,那么极有可能陷入胶着,并且被打死的可能性也大。
截止北魏太光八年(448年,拓拔黎最后一个年号,还没有到第二年,现在还是用他的年号),北魏的军队有了二十多万骑兵,能战之士四十多万。
如果整合起来,他们并不惧怕业朝。
可这些年来对大业,他们透着骨子里的害怕啊。
尤其是他们面对的是吴立炎这个恐怖的皇帝。
如果拓拔黎还活着,或许情况不会那么糟糕。
但北魏朝堂实在是不争气啊,尤其是高句丽官员和汉地鲜卑,觉得不能迁都,放弃平城。
除了战略意义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平城地区就是他们双方的根基,一旦跑去了草原,那就是拓拔高远的天下了。
这个二十二岁的皇子万一哪天想把小皇帝取而代之那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所以他们坚决不迁都。
于是拓拔高远再次提出一个计划。
那就是他带领精锐骑兵离开汉地,盘踞草原,只要业军包围平城,他们就冲下来,前后夹击,击败业军。
长此以往,业军肯定士气低落。
计划是不错的,但拓拔高远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吴立炎步伐第一要务并不是攻克平城,而是剿灭鲜卑骑兵,清除鲜卑的机动力量。
换句话说,就算是他不找吴立炎麻烦,吴立炎也要找他麻烦。
只可惜,朝堂内部并不同意拓拔高远的计划,原因很简单,他们不信任他,觉得这是要坐山观虎斗。
不过这也正常,换做是其他皇帝,都要有极大的魄力才敢做这种事情,拿自己放在都城当诱饵,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到了九月上旬,业军整装待发,大业发动民夫十五万,运输部队八万,开始源源不断的堆积粮草,帮助军队北推。
九月二十五日,魏国公甘赢,德国公张升,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关,直扑平城!
二十六日,英冠侯宇文延率领五万步骑兵,出幽州(今北京),扑向北魏六镇之中的怀荒镇(最东边的镇)。
皇帝吴立炎统领十几万精锐部队,坐镇雁门关,并且修书一封,交给高句丽国王。
“切尔胡魏,气数已尽,尔等小国,当安守本分!请勿自取灭国之道。”
说白一点,就是高句丽你给我安安分分,要不然一会我连你一起打。
高句丽那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
是上下皆慌。
面对吴立炎的警告,他们无一不是极其恭恭敬敬,不敢不听。
当然了,毕竟北魏皇帝有高句丽的血脉,真的不出手就说不过去了。
不过为了不触怒业朝,他们只是偷偷的往北魏运输粮食武器之类的军需物品。
拓拔高远和小皇帝恳求了好久,才能在九月二十八日那天率领五万北魏精锐骑兵出平城去迎战甘赢和张升的三万骑兵。
数量上业军不占优势,但质量上可不是闹着玩的。
双方在平城南部五十里地展开激战。
骑马与砍杀就在这里发生。
甘赢的领导能力一般,所以主要是张升这个猛人。
而这时候,吴立炎得知拓拔高远出动了,于是调遣三万人立马出雁门关支援。
过去的同样是三万精锐骑兵,他们加入战场之后,拓拔高远就撑不住了,于是向平城方向请求支援,表示业军六万精锐主力在这里,只要打垮了,那么就可以和平好几年啊!
收到信封的北魏朝堂上下都是激动不已,出兵的效率也是极快,调遣了八万步骑兵加入战场,和业军鏖战。
得知消息之后,吴立炎继续下令,出动五万步骑兵,和北魏对抗!
时间来到了十月五日,打了一个星期的拓拔高远终于感觉到了不太对劲了。
他发现业军似乎是在有添油战术!不停的吸引他们的主力过来。
反应过来的北魏军想撤退,却来不及了。
这个时候,从幽州出发的宇文延留下两万步兵看着怀荒镇,自己率领三万骑兵,杀到了平城南部二十五里地区。
在这个地方就相当于卡住了北魏十几万大军的撤退路线!
十月六日,察觉到拓拔高远想跑的吴立炎终于动了。
他率领养精蓄锐的三万七千骑兵和八万四千步兵全线出击!
这时候张升又率领八千骑兵截断了北魏军的西线,只剩下东线可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