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党争的开端(1 / 2)大业帝国之武功文治首页

业宣帝吴立炎一生共有八子十一女,比起自己的老爹也差不了多少。

其中最有继承权的就是皇后张毓膝下三个儿子。

老大永王吴英,生于大业正华三年(公元427年),444年,吴承宗驾崩,吴立炎继位,他被封为永王,留守长安。

老二洛王吴欢,生于正华四年(公元428年),留守洛阳。

老三安王吴熙,生于正华六年(公元430年),因为年纪小,留在长安。

而党争,就来自于他们三个人。

很惊讶,三个人的党争是满朝文武都没想到的,因为按正常情况看,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似乎没那么容易争得你死我活。

所以在此之前,没人觉得这几位大爷会闹起来。

但事实上这件事情还是吴立炎促成的。

时间点回到公元444年,吴立炎继位,内心其实是想立老大当太子的,所以就给吴英铺路了。

先是封老二当洛王,扔到洛阳,再就是让老大在战争时期监国。

这两件事情看起来没什么,可是在这位十八岁的大皇子眼里就变得不太一样了。

皇家的事情说起来也很复杂,不知道为什么,皇帝和二把手(特指太子)都不愿意好好说话。

有什么事情非要暗示暗示,例如秦始皇和扶苏,汉武帝和刘据。

吴立炎和吴英也一样。

在吴英眼里,洛阳是父皇势力的中心点(毕竟是吴立炎一手建立起来的新都城),他把老二吴欢放过去,不就是让他提前习惯洛阳,方便发展势力吗?

而且还留着一个老三在皇宫,让他觉得是不是老爹在警告自己,干不好你亲弟弟随时都可以取而代之你!

所以这种情况下,他内心对于自己的两个亲弟弟愈发不满。

这种不满前前后后累积了一年,到了445年五月份,吴立炎率领帝国精锐出发的时候,终于爆发了。

五月二十七日,吴立炎在西北横扫千军的时候,吴英以安王吴熙年满十五为理由,把他赶出皇宫,在外面开立王府。

结果位置都没有坐热的吴熙在八天之后,又被赶到了咸阳城。

吴英表示:“皇室子弟,应造福百姓,提前就藩。”

理由很敷衍,但那个时候在长安,吴英说一不二(毕竟所有事情全权交给了吴英和丞相杨亮)。

杨亮虽然也有权力,但他不敢和吴英说太多,毕竟皇帝不在,再加上他本人也是个老实人,也不好参合。

这还没完,六月份的时候吴英又以安王吴欢年纪尚小,不合适处理政务为理由,让他不得擅自进入洛阳的官府。

这相当于把他架空了,于是吴欢就和一个闲人差不多了。

不得不说,理由实在是扯淡,说什么年龄小的要快点处理政务,又说年龄大的年纪不够,狗听了都直摇头。

一时之间,吴英在大业内部几乎权倾朝野。

吴熙和吴欢两个人把吴英当老大哥,基本上服服帖帖的,再加上感情还不错,所以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厌恶老大哥。

但这不代表他们背后的势力不介意。

事实上业朝和后来的明朝并不一样,明朝嫡长子制度被贯彻得很彻底。

具体表现就是朱元璋立太孙朱允炆。

朱棣立长子朱高炽。

万历皇帝想立小儿子不得,被迫立大儿子朱常洛。

但业朝和前面的汉朝一样,皇帝想立谁基本上没什么阻力。

比如说汉景帝立小儿子刘彻,废了太子。

回归正题。

吴立炎麾下三个嫡子,事实上早已经被各个文武官员瓜分。

再加上这三个皇子也有自己的玩伴。

比如说毅国公曹烨(曹达长子)的大儿子曹利和三儿子曹吉和吴欢关系好,经常出去骑马射箭,谈天说地。

还有魏国公甘赢的公子甘行因为年纪小,喜欢和同龄人吴熙打成一片。

而老大吴英因为脾气不怎么好,甚至于有些刚愎自用,所以同龄人里面多是阿谀奉承的巴结的人。

可嫡长子的身份让吴英天生拥有礼法支持,身边的文臣武将都不少,比如说跟着吴立炎出征的越国公林启就是跟着吴英混的。

这些人虽然年纪都是十多岁的少年,但他们的背后同样是一股势力。

他们年纪小,所以打抱不平的想法根本没有隐瞒,于是想为吴熙和吴欢讨回公道,然后发动各自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反对吴英的做法。

这帮人做事情太快了,他们的老子都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被间接拉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