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影樱的骤逝,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幽帝国。
五日以来,局势如沸水般翻涌,北疆与西南的封国伺机而动,叛乱的暗流悄然涌起。
京都内外,文臣武将与宗室贵族纷纷上书,一时间,朝廷内外的压力让幽帝犹如置身于风浪之尖。
面对此等内忧外患,幽帝无奈之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为那四十七位尚未册封的秀女追赠妃号,并一同与太子下葬于帝陵,以示哀荣。
这一举动,无疑是幽帝在动荡中寻求稳定的一次尝试,也是对太子最后的敬意。
然而,礼制的束缚如同沉重的枷锁。按照惯例,太子的陵寝应在册封之时动工,直至其驾崩才竣工。
但殇太子从册封到离世,仅仅月余,他的陵墓显然来不及按照传统礼制修建。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能找到应对困境的智慧。
遥想当年,也曾有一例相似的毅然决定将正在修建的帝陵转为太子陵墓。
这无疑为幽帝提供了一条出路,也成为了他解决当前困境的借鉴。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刻,幽帝做出了一个破格的决定,于是,幽帝决定效仿前例,将未完的帝陵改建为殇太子的陵寝。
他将正在建设中的幽帝陵,毅然转为殇太子的永恒归宿,以殇陵之名承载无尽的哀思。
此举既遵循了历史的脉络,又在紧急时刻兼顾了礼制的要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朝野的疑虑。
第七日,天空低垂,仿佛也在哀悼这场早逝的生命。
幽帝亲自主持了这场庄重而悲壮的葬礼,文臣武将、皇族成员以及广大民众纷纷聚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与哀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位年轻的太子表达最后的敬意。
葬礼结束后,殇太子的灵柩缓缓地被安放入殇陵之中,静谧而沉重。
陪伴他一同长眠地下的,还有那四十多位曾陪他度过短暂人生的秀女,她们的命运与太子紧紧相连,一同化为了陵墓深处的永恒故事。
这是一场超越常规的葬礼,更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对过去的无尽缅怀。
在面对动荡的时局中,幽帝展现了他的决断与智慧,他并未完全屈服于困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强硬而巧妙的政策来稳固皇权。
首先,他强化了对边疆的管控,特别是对北疆和西南各封国。
这些地区历来是叛乱的温床,幽帝派遣亲信大臣驻守,严密监视地方官员,以此杜绝任何可能的叛乱萌芽。
对内,幽帝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对京畿地区的文武百官进行了大清洗。
他提拔了一批忠诚且有才干的官员,这些人不仅能够执行他的政策,更能确保朝廷的稳定,防止内部的权力斗争。
同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幽帝宣布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这一举措无疑赢得了民心,为动荡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安宁。
他深知,人民的满意度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关键,因此他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以求得国内的和谐。
然而,这一切的平静背后,却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国家的表面稳定,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随时可能被新的冲突打破。
幽帝的中央集权改革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过度削弱地方势力可能会引发新的不满,二百年前的历史教训依然历历在目。
总的来说,幽帝的策略在短期内取得了成效,但能否长久维系,还需时间的考验。
——
飞霞岭。
在飞霞岭的壮丽山脚下,两位身披洁白斗篷的女子正驾驭着他们的白马疾驰,目标直指帝都。
背后,夕阳如血,染红了整个天际,仿佛在暗喻着一场即将降临的危机。
其中一位女子手中紧握的,是象征天鹰府的令牌,熠熠生辉。
当他们抵达飞霞岭的雄关要隘,守卫的将领一眼认出了那令牌,立即命令开启关卡。“天鹰府的使者,快快通行!”将军果断下令。
“我们得抓紧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天,但愿一切尚不晚。”持有令牌的女子语调急切。
士兵们纷纷让路,其中一位年轻士兵好奇地嘀咕:“将军,那位使者提到了第七天,说还来得及,是什么意思呢?”
将军的眼神中闪烁着警告,语气严峻地回应:“有些事情,你不该打听,也不该过耳。知道太多,只会加速死亡的脚步。”
听到这,士兵赶忙低头应是,不敢再有半句质疑。
“诺!”士兵恭敬地回应,迅速回到岗位,心中却满是困惑与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