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一章:火炮(2 / 2)明朝大御厨首页

沈卜琦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英国也有类似的纺织工人破坏纺织机的例子。

夏远对在场的所有工匠说道:“大伙听好了,以后这种体力活就让那些没有技术的新人来做,你们只要不断提高手艺便行了,至于活儿,以后多的是。我夏某人肚子里鬼点子多的是,活儿多到保证你们以后会忙不过来!!,你们信不信???”

“信~”虽然工匠心里还是有几分担忧,但是这么几年来,夏远从来没有说话不算话过

木材加工技术得到提高之后,日照卫的车船所也获益匪浅。车船所就是原来邓连生负责的造船所,但是后来加入了打造马车的内容,就改名叫车船所。由于引入了西欧工匠,中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地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火花。

比如马车制造方面,车船所制造的马车有两轮马车和四轮马车两种,两轮马车是中国的传统马车,工匠们驾轻就熟。

四轮马车属于舶来品,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制车匠发现了塞尔特人的四轮车,并再加改革,使四轮马车用旋转式前轴以转动方向,用整片的轮辋与轮箍以增加强度,同时用镶有金属边的轮毂以减少摩擦。

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到公元200年时坚固的罗马四轮运输车在大道上隆隆驶过,马拉邮车和客车每24小时可行驶160千米,中途停车更换马匹继续前进。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这种用作长途运输的马拉车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运输车辆。当然,这些马车不仅拉货运物,同时也用作载人远行。

四轮马车将人从一个地方快速地运到另一个地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马车带来的便利。四轮车的优点是载运量大,运行平稳。缺点是四轮马车需要较为平坦的路面行驶。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具备很好的八十公里平坦的大道,使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罗马帝国灭亡后,道路经数世纪失修日渐崩坏。

此时最实用的是两轮车,因为它可以在崎岖地形条件下行驶。

因为日照卫各个主要建筑物只见都铺设了平坦的新式马路,所以目前车船所制造的四轮马车主要用于日照卫内部运输,比如从各个屯屋运送粮食和货物到码头。而两轮马车多用于对外运输,因为它对道路条件要求比较低。

又比如造船方面,邓连生嘲笑红毛夷设计的船没有隔水舱,破个小洞都能沉船。而欧洲造船匠则嘲笑中国船没有安装肋材,船身强度低,一拳头就能打散架,而且还使得船体在横向方向上的强度不够,不能承载大量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

事实上,西方独有的的火炮甲板技术和侧弦炮技术的发明也是在火炮逐渐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历来的海战理论都是以人海战术决定胜负,火炮上舰和火力至上的理论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可以说晚于西方。

火炮上战舰可以说是海军武器发展史上的飞跃,虽然中国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也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位置,不能灵活地瞄准射击,舰炮技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诸多大炮在排水量偏小的船甲板上使得船的稳定性变差,而且,中国的船体强度不够一旦开火其后坐力使得船更危险。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提高舰炮铸造的精度和铸炮材料的强度;其二是发明了船舷炮门:将火炮装在下甲板,并在船体两侧开出炮门,让炮能够发射,在不使用的时候,炮门用带铰链的炮门盖关闭。从此火炮战舰有了成规模的火力输出,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威力。

好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双方都认识到对方设计的高明之处,于是便有了日照卫第一艘新式战舰——日照号。

有了战舰就需要水兵和大炮,夏远招募水兵的标准和条件和招募陆军的一样,首选沿海地区性情纯朴的渔民。由军官亲自下乡募兵,军官本人对士兵的来历、家系做担保。训练时,采用戚继光的做法,水军先习陆战。

所使用的兵器,则是轻巧的欧式海盗弯刀。水兵们除了要联系肉搏白刃之外,还要学习如何操作大炮,如何用钩锁购住敌人的战船之后跳到敌舰上去,以及一些简单的木工活,以便在战舰受损时可以进行简单的修复工作。

接着就是大炮,原来匠人们是用泥模铸造,泥模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施放时炮筒容易炸裂伤人。烘干泥模往往要一个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阴寒天气,则须两三个月。现在则采用铁模范制造,分内外两部分。内、外模其实就是两个不同大小的薄铁筒,各自分成几瓣。

铸炮时,先将铁制外模的每瓣内侧刷上两层浆液。第一层浆液是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制成的;第二层浆液是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制成的。然后,两瓣相合,用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

相同,内模的外侧也同样刷上两层浆液。内外模合在一起,最后浇铸金属熔液。待浇足熔液,冷却成型以后,即刻按模瓣次序剥去铁模,如剥掉笋壳一样,逐渐露出炮身,再剔除内模,膛内外自然光滑,火炮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