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寒门士子可不是贫寒人家的孩子,而是落魄的士族,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一直到了宋朝,科举才允许真正的普通人开始,而到了明清两代,科举的规模是最大的。
在明朝,科举三年一次,虽然因为考虑南北士子平衡的缘故有些偏颇,但已经算是比较公平的了,因而有大量的学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但是,职位是有限的,而如果没有什么不可抗力因素,比如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三年一次的科举从来都不会缺席。
因为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士子实在是太多了,明朝就诞生了一项制度,就是候补制度。
成功通过科举的士子,会被安排到各个部门各个职位,但没有实职。
打个比方,像户部侍郎这个职位一般会有三个替补,平日里户部侍郎处理事务,他们就在一旁观摩学习。
一旦户部侍郎的位置空缺,比如原来的户部侍郎升职、被抓或者是出了意外,就会从这三人中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优秀的,就任新的户部侍郎。
这种制度算是把培养官员的时间给重叠了起来,可以做到各部门各职位都能无缝衔接,不会影响大明这台庞大机器的正常运作。
不过,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上位的人很少很少。
一来是你没法确定你什么时候才能上位,毕竟一个人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的话,工作个三十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你愿意等三十年吗?
二来是压力问题。
明朝士子中普通人的比例是很高的,这些人考取功名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想要缓解困难的家境。
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而这些替补虽然也有俸禄,但比正式的官员更少,只有三成,更甚者只有两成左右。
动辄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替补,虽然这期间也有人因为表现出色被调任其他职位,但这种人还是太少了。
没有几个普通人家的士子能够扛得住这么长时间的。
不过,即便如此,替补年年有,而且让绝大多数的人趋之若鹜。
……
“回去把这些人中表现比较好的整理在册呈递上来,等让父皇看看再做决定吧。”
听了蹇义的话,朱高炽皱了皱眉头。
他没想到,十一年前的榜眼如今还在候补学习。
“我推荐个人呗?”眼见着事情就要被敲定了,朱瞻墡插了一嘴。
“你有人选?”朱高炽诧异地抬起头。
虽然这个儿子这两年大动作频频,甚至让他这个父亲都有点儿不认识的感觉,但对于这个儿子,朱高炽还是有最起码的了解的。
就算是不了解,从这两年朱瞻墡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来一些。
以前朱瞻墡算是那种闷头干事儿,从来不逾越的人,甚至每每还会自己给自己抹黑,让事情变得更好处理。
但是现在呢?插手朝廷安置官员,这本身就是一种逾越了。
朱高炽不觉得是自己这个儿子突然有了野心,想要争夺储位,所以他是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有别的考量。
也正因为此,朱高炽只是诧异,但并没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