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1章:各怀心思(1 / 2)日月所至,皆为大明首页

兄弟间的夜谈草草结束,兄弟俩都是满怀心事。

对于自己这个大哥,朱瞻墡的看法是功过都有,对于自己大哥的过,朱瞻墡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交趾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严格说起来是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放弃交趾肯定是不对的,但其实也不全都是不对。

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某一朝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上一朝的积累。

比如汉武帝就是借了他爹和他爷爷的丰厚家底儿,才能够压制住匈奴。

同样的,在经过一朝的挥霍之后,下一朝基本都要休养生息。

在经历了汉武帝之后,汉朝也进入了休养生息这一步,也就是后来的孝宣中兴。

大明也是一样的。

永乐一朝,花钱的事情做的太多了,尤其是在战争方面,再加上仁宗只在位一年就驾崩了,所以严格来说宣德才是永乐的后续。

常年战争,家底儿被挥霍的差不多了,开始后力不济了,这算是朱瞻基放弃交趾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瞻墡选择了经商,所以他会在老爷子还在的时候努力解决交趾的问题。

朱瞻基的第二个问题是宦官。

无论是洪武还是永乐,太监的地位一直都很低,而且几乎所有太监都是目不识丁的,但这种情况在宣德时期发生了变化。

朱瞻基允许宦官学习认字,后来甚至还给了宦官过大的权力,尤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正统年间的宦官王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够祸害了整个大明。

朱瞻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儿子了。

其实叫门天子的问题比较复杂,不能说是某个单方面的原因,应该说是综合了好几种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第一种因素就是朱瞻基死的太早了。

朱瞻基死的时候,朱祁镇才九岁,而且说是九岁,其实是七岁。

因为死的太早,朱瞻基没能好好教导朱祁镇这个儿子,这算是原因之一。

第二种因素就是当时的太皇太后、如今的太子妃张氏薨逝了。

太皇太后张氏活着的时候,太监王振看到了都得夹着尾巴绕道走。

第三种因素则是朱祁镇的母亲孙若微。

孙若微是不是一个好的母亲,这个问题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太后。

皇帝和太皇太后相继薨逝,教导年幼皇帝的事情就是她自己做主的,而朱祁镇显然是没得到好的教育,不然的话不会让王振擅权,更不会想出兵就出兵,视战争如儿戏。

朱祁镇的底子其实是还可以的,这里说的还可以指的是他最起码不是个傻子,而是一个正常人。

从夺门之变后的一系列操作能看得出来,朱祁镇在留学期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正统年间的蠢事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正确教育,或者也可以说是孙若微的过于放纵所导致的。

……

除去这三点之外,朱瞻墡觉得自己这个大哥作为皇帝来说还算是可以的。

因为有着先知先觉的优势,所以朱瞻墡从一开始就在尽可能的帮着大明避免一些祸端。

不过,交趾的问题他可以帮忙避免,甚至草原、云南、关西七卫乃至以后的建奴他都能帮忙,但有些事情他帮不了忙。

首先,他不太可能让自家大哥别废胡皇后。

其次,他不太可能接管自己那个侄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