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番话,无疑就是用来麻痹刘虞,出发点就已经错了,其中破绽百出,可就是因为国家大义这点,让刘虞的内心又动摇了。
田畴见程绪无言,转过身,对刘虞谏言道。
“公孙瓒作战勇猛,威震边疆,且是好战之人,其野心不小,能不战而使公孙瓒屈服,简直天方夜谭,若是主公将他比作冀州牧韩大人,那才是真正的大错啊!”
刘虞见到田畴脸上的忧虑,又看了看程绪,两者谏言之心态,语气,谁是为他真心着想,一眼便知。
他闭上眼,叹了一口气,随即猛地睁开,好似已经做出了决断,朗声说道。
“那便依子泰之言,集结兵马,讨伐公孙瓒。”
听到刘虞听从了他的谏言,田畴脸上的那股忧虑终于消散不少,但并没有表露出喜色。
而亲近公孙瓒几位武官,脸色则是有些不对,想再出言劝说,却都哑口无言,最终只能听从刘虞的安排。
刘虞下定决心攻打公孙瓒后,在堂内与各位部下都商议了许久,从天色明亮到逐渐暗淡。
过了许久,刘虞安排好了诸多事务,解散了这次针对公孙瓒的会议,将粮草,兵马这样与战事有关的事务都派属下去做准备,不需要多久,便能发兵攻打辽东。
可当众人都已经走出了大堂,唯独田畴驻足在原地不动。
刘虞便问他:“子泰还有事?”
只见田畴走的近些,尽量不让门外的护卫听到。
“主公要想击败公孙瓒,只靠这些人,远远不够。”
刘虞便焦急的问道:“那该如何?”
他对军事这一门涉猎太少了,看不出议事时的几位将领的能耐,手下的兵马,比起那些黄巾余党,也就是纪律好些,甲胄器械好些,除此以外,也没有多大的差距。
称之为为兵勇都不为过,战斗力与公孙瓒的人马差距过大,胜算最多也就五五开,打仗这方面田畴却比刘虞懂得多的多。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领对战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算是黄巾军,要是交由韩信来统领,说不定现在的大汉已经改姓韩了。
也不是田畴看不起这些将领,主要是他们的心不是向着刘虞,而是向着公孙瓒,毕竟在刘虞手下,几乎无仗可打,刘虞本身就是效仿文帝,吃穿用度样样都十分节省。
连叛乱的乌桓听闻他来幽州上任,都愿意归顺,更别提一般的匪盗了。
对于百姓来说是安稳了,可对于这些要用头颅来飞黄腾达的将领来说,哪个不愿在公孙瓒手下做事,在刘虞手下连汤都没得喝。
田畴也不卖关子,当即正色道:“主公可派人联络刘备。”
“刘备?”
“正是,刘备本人其实已经不满公孙瓒的所作所为,公孙瓒与各路诸侯在洛阳城纵使麾下洗劫之事肯定会被刘备得知,刘备又与主公性情相似,两者之间自然也有间隙,可因为刘备没有更好投效的地方,主公只要加以劝说,再许诺些官职,他定会投效主公,他的两位兄弟,关云长和张翼德,可抵的上千军万马,拿下公孙瓒,便是板上钉钉之事。”
“玄德真会助我?”
田畴则是笑道:“主公与他同为宗室,他不帮主公,难道还会帮那公孙氏?”
见刘虞还不是胸有成竹的模样,田畴只能再给他吃颗安心丸。
“若是玄德真不愿相助主公,主公还可向武英侯借一人。”
听到田畴还有备选计划,刘虞顿时信心大增,可见他是早已做了准备的,能给自己兜底。
“借何人?”
“那位能险些夺取吕布性命的银甲猛将,赵云,赵子龙。”
比起招揽刘备,刘虞觉得借赵云一事更为困难。
“武英侯与我连一面之缘都没有,怎可能相助于我?”
“英侯看重名望,且与公孙瓒有些过节,主公想除公孙瓒,他或多或少都会支持主公,但其野心恐怕还过于公孙瓒,并州与幽州接壤,不是盟友,便是敌人,主公可以先许诺好处于他,以此借来赵云,事成之后,赵云的去留任凭主公决断。”
虽然这是一损招,但是田畴也是为了刘虞考虑,第二个计划也是他仓促想出来的,本就没有实施的可能,赵瑾借与不借,他完全没有把握,这般话,只是为了稳住刘虞的心。
“罢了罢了,子泰这第二个计策还是有些儿戏,不过你的心意我已经了解了,不管玄德愿不愿相助,征讨公孙瓒一事,我不会再动摇。”
刘虞内心动摇,身为幕僚的田畴也同样不安,听到这句话,便才心满意得的行李告退。
对于田畴这个人,陈寿是这样评价他的:田畴好读书,善击剑。
田畴抗节,王脩忠贞,足以矫俗;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张臶、胡昭阖门守静,不营当世:故并录焉。
《世语》也有过对他的评价: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以玄、畴四人为四聪。
而最看好他的却是曹操,为了留住田畴,便长篇大论,辞藻华丽的夸他,又苦语相劝,终究还是没能挽留,在这一点上与赵瑾同样。
不过赵瑾的劝说可没曹操那么的用心,毕竟他没能与田畴相处多久,了解也不算多,且那时还没真正记/起这号人物。
为什么曹丞相能这样的做派,那也是因为当时他北征乌桓,田畴自请为向导。上徐无山、出卢龙、过平冈、登白狼堆、至柳城,曹军大胜,封田畴为亭侯,坚辞不受。
曹念田功,四次封赏,终不受,乃拜为议郎。
而为何不受,是因为田畴当初为了主君死难,率领众人逃遁,报仇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反而靠它获取利禄,这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坚持推让。
曹操知道他心意至诚,答应了而没有勉强他。
这位主君,也正是刘虞。
正史上,他出使长安,归来时,刘虞就已经身亡。
这一次,则是出使晋阳,赵瑾见他谈吐不凡,一副君子做派,也看上田畴的才德,变相的挽留过他,但终究没能留住。
赵瑾原先以为是自己的声望不够,可后来逐渐想起这位谋士的事迹,便不再认为是声望多少的问题。
田畴曾被公孙瓒所擒,但有人为他求情,公孙瓒便放了他。
田畴得以北归后,率领所有宗族里的和从别处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
扫地盟誓说:“您的仇不报,我就不再立于人世!”随即进入徐无山中,营造了一块地处深远险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
百姓都来归附,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足以证明他的才干。
许多百姓都推举他来做首领,随后他便开始制定法律,制定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他所治理的地方,百姓可谓是安居乐业,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
简直就是陶渊明心中真正的桃花源,赵瑾前世刚得知田畴的事迹后,便惊异万分,偏偏这号人物在三国演义等传播途径广泛的影视方面都没有多少知名度。
光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使人心神向往,更何况现实中活生生的一处桃花源。
随着这座城镇的发展,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
最让人惊叹的一点,便是大部分重要的事务都是由他一人为核心所处理的,且处理的井井有条,使几万人都能信服他的决策。
在学校里,管理五十人往上的班主任都有时候忙的焦头烂额,许多处理,做不到真正的公平,更是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样的歪理。
若是田畴也是这样的做派,又怎可能使数万人不生乱子,都能有条不紊的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安稳的生活。
在乱世中有这样的地方,让赵瑾认为这个城镇远比真正的桃花源更加珍贵。
田畴更是处理内政的,治理国家的大才。
没有将他留下,赵瑾无疑是非常可惜的,但心里想通了后,他还是释然了。
有些人,终究是不会被功名利禄所动,认定了一个道理,就用一生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