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子文把全部家产捐献给国家后,熊恽知道子文家无隔夜粮。又看到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宫处理国事,天黑了才回家,十分辛苦,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每天早晨上朝的时候,就为他准备一袋米、一块肉、一束菜,并让御膳房的鲍丁做好给他吃。看到子文脸上总算有了红光,熊恽心中终于感到一些宽慰。时间一长,熊恽又发现了问题:子文的营养是上去了,但他家里的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怎么办?熊恽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今天为这事干得不错,奖给子文一些钱。明天又因为那件事干得出色,赏给子文一些金银。再过些天又为一件事情处理得好奖他几匹布。每当熊恽巧立名目奖赏子文时,子文突然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到处都找不到他的人。
正当熊恽为找不到子文犯愁时,忽然一个人来见熊恽,说他见到过子文。熊恽忙问:“他在哪里?”
那人说:“令尹大人说了,只要大王收回成命,他自然回来……”
熊恽无奈,只得收回成命。说来也怪,熊恽刚一收回成命,子文就出现在朝堂上。有人对子文的作法感到不理解,就问他说:“别人遇到大王奖赏,求之不得,而你见到大王的奖赏,却要逃避,你为什么要逃避奖赏呢?”
子文回答说:“目前,国家还不富裕,老百姓还过着贫困的日子。别人都在过苦日子,而我一个人独享富贵,我就离死不远了。我这哪里是在逃避赏赐?是在逃避死亡。”
子文功高不盖主,权重不自傲,忠心为国,坦荡做人。后来,孔子称赞子文是忠的典范。
楚国东北部的黄国,地处江淮,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至于楚国,虽然与周王朝同为黄帝后裔,传承的也是中原文化,自南迁后,与荆山和丹水流域一带的地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灿烂的荆楚文化。而中原各诸侯国地处大周王城脚下,常常以正统自居,看不起处在蛮夷之地的楚国。黄国由于与楚国离得近,惧于楚国的国威,不得不屈从于楚。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和中原各诸侯国一样,压根儿就看不起楚国。自从齐国率先跃上霸主之位后,许多过去依靠楚国的弱小国家都纷纷调头倒向齐国,黄国也不例外。早在以齐国为首的各诸侯国联合伐楚在召陵同楚国签订“召陵之盟”前,黄国就要投靠齐国,齐相管仲认为黄国离齐国远、离楚国近,如果楚伐黄,齐若不去救,就会在诸侯中失去信义,齐桓公小白才打消与黄国结盟的念头。然而,为了削弱楚国的力量,齐国后来还是和宋、公、江、黄在宋国的贯举行了盟会。两年后,又在阳谷同宋、江、黄举行了盟会。公元前651年,齐国在葵丘分春、秋两次大会诸侯。两次结盟会盛况空前,登上霸主之位的齐桓公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大有废掉周王室取而代之之势,越来越不可一世。黄国国君黄振夷自以为有齐国和中原各诸侯国做靠山,对楚更是有恃无恐。
每年的秋季,便是周边各诸侯国向楚国纳贡的日子。一天早朝,黄大夫李晟奏道:“又到了上郢都向楚王朝贺的日子,不知国君有何打算?”
黄振夷沉思片刻,道:“我们黄国已同齐国结盟,还有必要贡楚吗?”
李晟道:“国君,臣以为这样做有欠妥当。毕竟楚国国力胜过我黄国。因此臣以为既要同齐交好,但楚国这边也要做得光冕一些,尽量不让熊恽抓住我们的把柄。楚人暴虐成性,昔日楚王会合诸侯于沈鹿时,我们和随国没有参加,楚武王当时就率兵伐随。虽然没有伐我,但也派人前来问责。后来到楚文王时,又旧事重提,仍率兵伐我。如果我们同楚断绝往来,不是给楚国找到一条伐我的理由?望国君三思!”
大夫公孙修却站出来反对说:“国君,李大夫的这番宏论臣不敢苟同。臣以为,论地理位置,黄地处江淮,紧靠中原。论国势,齐为中原霸主,无论国力还是在中原各诸侯国中的威望都在楚国之上。再说,过去楚伐许、伐郑时,齐曾全力相救。如果我们投靠到齐国一边,若楚来伐我,齐国决不会坐视不理。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我们也应选择强国结盟。既然齐国比楚国强,我们有齐国和中原各诸侯国做后盾,有什么可怕的?臣以为既然投靠了齐国,就不能脚踏两只船。”
黄振夷本来就倾向于投靠齐国,公孙修的一番话更是坚定了他与楚断交的决心,便道:“公孙大夫说得有理。郢都距离我们这儿有九百里,他能把我怎么样?”便不再向楚国纳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