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魏冉、客卿胡阳率军救援。以日行百里的速度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掳获赵、魏大将,斩首十三万。又打败来援的赵将贾偃,溺毙赵卒二万人。魏国被逼献上南阳求和,这件事情算是结束。
有人会好奇,既然这么能打,为什么不干脆灭了这些国家呢?有这种想法也正常,没有真正掌权确实很难理解。
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夺城容易灭国难。你要应对联军反抗,要应对粮草运输,要应对自身损失后的补给。最佳的方法就是攻城略地,消化吸收,再攻城略地,再消化吸收,直到形成绝对性优势。
公元前264年,我攻打韩国陉城,连下五城,斩首五万。第二年又攻占韩国南阳等地,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其南半部的联系,夺取上党。
在野王被我攻下后,上党就是飞地,他们想管手也够不上,韩桓惠王要献上党求和,他是个聪明人。可惜冯亭没明白上级意图,宁愿选择投降赵国,可惜赵孝成王太贪心,居然接受了这烫手山芋,秦赵之战不可避免。
长平之战,廉颇硬是挡住了王龁三年,秦军死伤惨重。不过赵毕竟国力有限,粮草不继,他们请求齐国救济粮草,这个时候齐国不插你一刀就不错了,肯定不会同意的。
这一战的关键还在廉颇,这位老将确实令人佩服,可惜挡我们路了。稍微散步点谣言,做点小动作一离间,赵括代替了廉颇。
我利用赵人急于求战的心态,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前沿部队佯败后撤,将赵军引进埋伏圈;从侧翼派出奇兵,绕到赵军背后,奇袭百里石长城,切断赵军与后方联系。等到袋子形成,赵括想要突围已经是不可能了。
王亲自到河内郡督战,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国战靠得是全国之力,没有大王这种魄力,想赢也很艰难。
赵军被我截成三段,首尾难顾,再加上断粮时长,军心动摇。赵括这时候想率精兵突围,死是他对赵国最后的交待。
赵括一死,四十万赵兵投降。四十万张饿坏的嘴,一旦吃饱又会怎么样?一旦交给廉颇这样的名将带领又会怎样?坑杀势在必行。
这些事情,其他人可以不想,王应该想到了,作为臣子,不能什么都要王去背负,四十万人不是小数字,但我背的起。
四十万青壮年没了,举国老弱妇孺的赵,上下已经被杀到胆寒,这个时候只要趁胜出击,赵国必亡。
不知是丞相范雎怕我威胁到他的地位,还是王怕我手上掌控了举国之兵,突然答应了韩、赵割地求和。
只是答应的割地,赵国突然又不给了。我能理解王在收到消息后的愤怒,但不赞同他马上攻打赵国的行动。长平之战后各国兔死狐悲,势必紧紧联合在一起,我们要面对的不是赵,而是摒弃私心的联军。
面对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领兵,王是真的生气了吧。
王龁也好,王陵也罢,都输了。他们赢,我能活,他们输,我却要到头了。
我这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但杀人者,人恒杀之,王只是赐剑一把,我就不得不引颈受戮,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