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9章 把CUDA扼杀在起步阶段(1 / 2)2005从拿走苹果气运开始首页

后世英伟达为什么经过游戏、挖矿、AI三步走之后,就直接封神了?

很多人都认为其核心,无外乎就是它GPU本身,包括互连性能在内的高性能,再加上Cuda平台,所带来的软硬件协同效应。

但说白了,基石其实还是在于Cuda的存在上。

毕竟英伟达的硬件自身优势其实并非难以逾越,难于突破的,其实是软件,是Cuda平台。

而Cuda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后,海量的高性能程序库以及框架代码,才是它赖以实现屹立不倒的关键。

这叫什么?

这就是所谓生态了!

所以,Triton可以兼容英伟达的GPU,其它GPU也可以兼容Cuda,开发能力强的开发者,在效率上超越英伟达的GPU也不是难以做到。

但软件适配硬件,总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在GPU上,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

而英伟达单只是靠这个时间差,就能稳赢不输了。

而且必要的时候,只需要发布新版本的GPU和Cuda,其它兼容厂商,就得再次跟在对方屁股后面追赶。

周而复始,却无法逾越!

这就是最典型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护城河策略!

乔伊现在宣布把星象开源,所针对的,就是这种策略的逐渐成型。

然后用免费的方式,牢牢把握住星象的迭代更新,把通用计算平台、半导体厂商、硬件开发商和软件开发者都给拉进来,一起把蛋糕做大。

模式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就是谷歌在安卓上玩儿的那一套了。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已经开源了,那别人拿去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出来一条新的路子,那不就相当于是给自己培养对手了。

不要忘了,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将来谁去基于星象开发应用,只要开拓者掌握星象的迭代更新,以杨振的逆天能力,就没有人在算法和设计上跑到他前面去。

所以,当你每次都会投入人力物力,却最终发现总是在性能和技术上落后的时候,那么基本上也就没得选择了。

换句话来说,即使星象开源了,其实别的厂家除了给它贡献程序库数据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实质性的意义。

再加上短时间内,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这个通用计算平台的恐怖之处。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拿过来,当现成的用呢?

而只要你用了,那不好意思,你以后很大可能,就再也离不开了……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是很大的,因为通过星象,杨振无异于实现了跨越硬件架构,包括CPU、GPU、FPGA在内的程序开发,进而解除了芯片硬件和软件的强绑定关系。

只要时间一长,再想强行脱钩,那就不是一個简单的事情了。

而开拓者和背后的昆仑,自然就能稳坐钓鱼台,在其中拉拢分化,搅动风云了……

当然了,真若是会出现这种情况,估计也应该是被政府的意志所左右甚至是裹挟了。

到了那时候,杨振也没有手软的必要!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肯定不需要过多考虑。

而且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星象的发布,其实并没有引发太多人的关注。

更多人的心思和注意力,几乎都在开拓者在3D储存堆叠技术上呢。

再加上天行者笔记本电脑的热销,让他们见识到了异架构的魅力所在,所以对于开拓者的产品,自然也就多了几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