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 借点儿小马哥的气运(1 / 2)2005从拿走苹果气运开始首页

一般意义上的火箭回收,其实也同样存在多种技术途径。

最传统的方案,自然就是降落伞回收了。

也就是在火箭第一级实现分离后,通过气动加热、震动等各种考验,展开降落伞减速,最终或在海上溅落,或借助着陆腿和气囊实现落地,或由直升机从空中抓取……

这种回收方式,优点在于系统简单,火箭运力损失较小。

缺点则在于开伞后,控制能力会变得很差。

还有就是如果选择在海上回收,必须得考虑克服盐雾腐蚀问题;

选择陆上回收,需要考虑着陆腿的质量配置;

而空中抓取,就必须限制火箭的尺寸,尤其是中大型火箭,基本上就不要考虑这一方式了。

所以,用降落伞回收,一般多用于固体火箭和航天飞机助推器,因为电子号火箭得益于碳纤维箭体和电泵发动机,质量控制较好,受海水影响也相对较小。

第二种回收方案,则是十年前一度成为热门的带翼火箭回收。

这一方案,也被视为航天飞机或空天飞机的过渡方案,性能优势明显。

但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综合成本过高,而且增装的可折叠机翼质量较大,对火箭结构的研制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更不要说,这种方案,还需要同时兼顾传统火箭和飞机两种运行状态,以至于需要的系统,会变得无比复杂了。

而第三种回收方案,那就是后世马斯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所采用的火箭垂直起降回收了。

简单的说,就是给分离后的火箭第一级预留一些燃料,让主发动机在下落的过程中,再次开机,以确保其降落在预设的落点上。

也就是所谓的定点回收。

然后只需要对其进行二次检修,就能很快完成下一次的运载任务。

杨振要搞的,同样是这第三种方案。

原因也很简单,火箭回收复用不是目的,只是节约成本的一种手段。

所以,付出必要的代价,用损失运力去满足效益,只需要权衡设计方案上的效费比,尽可能缩短复用周期就可以了。

不需要考虑别的东西。

而设计方案,诸如构型、动力系统包括反推发动机、模块集成、耐烧蚀箭体材料、箭载计算机、推进剂以及相应分配系统。

甚至是发动机多次启动和大范围变推力性能、无人工多次点火方式等。

对于杨振来说,都有现成的成熟技术去借鉴,搬运起来,一点儿困难都没有。

也就是条件还不够成熟,否则的话,他都可以直接用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取代掉当前的燃气发生器循环发动机,进一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了。

毕竟前者属于强耦合系统,对发动机时序调整的精度要求极高,所以,现在把它拿出来,也属实有些不太合适……

但这个不是重点,所以没必要考虑太多。

当然了,搞火箭回收技术这样的项目,单纯理论性的研究没问题,真要造出来然后拿去试验,就绕不开几个相关部门。

比如中航科技的一院和四院。

一院就是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四院则是那個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了。

不过,这事儿其实也不需要杨振自己去操心,李校长刚刚才拍了胸脯嘛,自然会由他去联系协调了。

所以,杨振终归还是只需要为技术研发负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