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巧送常侍出洛阳(1 / 2)魂穿汉灵帝:数说三国首页

公元189年5月8日,洛阳城,永乐宫

我想到董太后那里能搞到钱,一刻都不想耽误,魂穿过来第一次走出嘉德殿,去永乐宫给自己的母亲大人请安。

休养这段时间,董太后其实来过好几次。

毕竟宫里这么多人,何皇后也不敢瞒着董太后。

我虽然灵魂上已经不是董太后的儿子,但血缘关系是断不了的,而且董太后这个老太太其实挺和蔼,尤其是对汉灵帝这个独子,几乎是过分的宠溺,无论玩得多离谱都不会干涉,甚至自己爱钱如命还会主动送钱过来。

这次过去要钱自然更没有难度,当我将国家情况一说,鬻爵计划一摆,董太后差点连棺材本都要给我。

还好我比较实在,只要了5亿钱,等用完了再找她要。

回到嘉德殿后,我第一时间召见了十常侍。

这种集体召见,史称“内朝会”。

平时十常侍都是各自在南宫、北宫和永乐宫伺候。

皇帝召见他们,那肯定是第一时间都赶过来。

十常侍先后行跪拜礼后,分三列站于龙椅前五步开外。

张让、赵忠、孙璋三人站于首。

张让身后是段珪、毕岚、宋典。

赵忠身后是高望、张恭、郭胜。

孙璋身后是夏恽、栗嵩、韩俚。

汉灵帝极度信任宦官,戏称张让赵忠为“张父赵母”。

虽未真如此称呼,但宫内一切大小事皆交由宦官打理。

我看着十常侍,心里不想亲近他们,但暂时离不开他们。

东汉末年,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发展,各州郡可谓是世家林立、豪强遍地,黄巾之乱后更是隐隐呈现割据之势。

学术知识都集中在世家手中,生产资料也都集中在地方豪强手中,诸如袁家、杨家、荀家、陈家等,多如牛毛。

他们中即有在朝堂为官的,又都是州郡望族,数代人的积累,基本上都是能拉出个几万兵马,想造反实在太轻松。

中央军这6.6万的兵马,根本镇不住场子。

各州刺史虽无兵权,但各郡都有自己守城和缉盗的固定服役兵,人数都是好几千,甚至上万,兵权都在地方手上。

中央兵少财政又紧缺,自然对地方掌握不足。

反而是宦官这个群体,真是全副心思都在皇帝身上。

毕竟他们的权力也完全来源于皇权。

我心思翻转,一时没有开口,十常侍却有点站立不安。

张让作为十常侍之首,曾伺候过汉桓帝,又有扶持汉灵帝掌权的功劳,内心是真的将汉灵帝当自己儿子看的。

他心里对皇帝是亲近多过敬畏,于是主动开口。

“陛下召臣等齐至,可是有要事交代?”

我听到张让开口询问,也回过神来。

“此次你们能寻得神医,救朕性命,实乃大功一件!”

“朕授你们天子持节,代朕巡察天下。”

十常侍闻言皆是大喜,赶紧齐齐谢恩。

他们在宫内已达到权力巅峰,却还是要伏高作低。

但如果出了宫,那可就是天使,代表的是皇权。

我知道他们是想出宫享福,自然也是随水推舟,但该做的事情还是必须一一交代清楚,可不是让他们退休的。

“此次巡察天下,你们各负责一州。”

“首要之事,是主持今年案比之事。”

张让露出疑惑的神色道:“陛下,案比之事往年皆有,不知今年可有何不同之处乎?”

我挥挥手,让一旁的蹇硕从偏殿拉出一块大屏风。

屏风上悬挂着一幅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的蔡侯纸,纸张上已经密密麻麻的写着我昨天的构思。

我指着屏风说道:“朕此次将利用案比之事,再行先祖度田之令,你们持天子持节,主督办此事也。”

十常侍闻言,皆显露惊色。

他们都是资深宦官,对光武帝刘秀的度田令自然清楚。

当时地方豪强抵制,爆发了波及全国的骚乱。

东汉初期,刘秀的权威正值鼎盛,最终能平定了骚乱。

但度田令就没有继续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