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糜烂东汉待灭亡(1 / 2)魂穿汉灵帝:数说三国首页

公元189年5月8日,洛阳城,南宫嘉德殿

转眼半个月过去。

这段时间里,九卿少府和大司农的账本被不断送进宫来,这些可都是稀世珍贵的历史资料。

东汉时期蔡伦已经改良出了蔡侯纸,可惜这种以树皮为主要材料的纸张太粗糙,书写毛笔字体验感一般。

最主要还是没有防腐功能,根本无法保存三年以上。

这对于诗书传家的世家而言,就是个定时炸弹。

东汉末年左伯在蔡侯纸的基础上改进了工艺,开始以青州的劣质麻为主要材料,制作出便以毛笔书写的左伯纸。

东晋时期葛洪又将黄柏汁加入造纸工艺中,从而大大提供了纸张的防腐能力,进一步推广了纸张的普及使用,当时涌现出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等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

东晋晚期桓玄推行废简用纸,竹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189年这个时点,左伯纸还是独家生意产量低,蔡侯纸不受世家的欢迎,竹简还是主要的书写材料。

少府和大司农的账本都是长五尺,宽一尺的大型竹简。

这些大型竹简看起来实在是太费劲,我只好将一些重要数据都用阿拉伯数字抄写到绢帛上,制成一个个表格。

结果是越看越抄越惊心。

东汉末年的刘氏王朝,已经糜烂得体无完肤。

公元178-188年,总共11年的时间里,少府关于西园卖官鬻爵的账本上,汉灵帝把能卖的官职都轮了好几遍,连三公九卿都不会轻易放过。(《后汉书·孝灵帝纪》: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汉灵帝卖官的行径,直接让整个国家敛财成风。

哪怕如张仲景般不想剥削百姓,还会免费开堂问医的,也必须是世家豪强出身,家里早已把持着大量的耕地资源,拥有钱财后才可以想办法晋升官职。

即不剥削百姓,又不是世家豪强出身的,那么在这东汉末年,几乎是不可能当上高官的,因为自然升官也要纳礼钱的。

第二个问题是税赋连年下降,快要养不起百官和军队了。

根据大司农的账本,国家税赋是从黄巾之乱爆发后开始出现断崖式下降的,而中央军队的规模却在无序增长。

收入在减少,支出却在增加,不出问题才怪。

九卿之大司农掌钱谷金帛,田赋、算赋、更赋等由大司农负责征收,负担百官俸禄、兵马支出。

九卿之少府掌中服御物,山海池泽之税、水衡钱、皇田租金等尽入皇宫内库,供应宫内全部开销。

大司农账本上的收入,主要就是算赋、更赋和田赋,三赋收入占了95%以上,剩余不到5%就是盐铁专卖等其他收入。

算赋和更赋是建立在人口上,田赋是建立在耕地上。

东汉时期的人口顶峰约4900万,耕地约732万顷。(《后汉书·郡国五》: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

去年的赋税只有4600万人口和6.9亿亩耕地。

受黄巾之乱影响,人口和耕地较巅峰之时都有所下降。

算赋是年龄15至56岁需缴纳的人口税,每人一算120钱。

正常年份,单是算赋全国就能征收到34亿钱,完全能负担得起百官的钱俸,甚至还有富余,到时大司农就可以存入官钱备用,或者增加官员的数量,强化国家的管理能力。

战乱对算赋的征收工作影响极大,钱粮的流通受阻,偏远州郡出现粮贱钱贵的现象,一石粮食甚至只能卖30钱,再加上乱军盗贼的增多,算赋要运往洛阳就更难了。

东汉的行政区划有13个州、105个郡级、1180个县级、约3600个乡级、1.2万个亭级。

乡一级的官员是有秩、三老、游徼,还有乡佐。

有秩是一乡之长,百石俸,月俸16石;三老和游徼是有秩的副手,斗食俸,月俸11石;乡佐负责收税赋,乡里的每个亭都会配置一名,属于乡里管,佐史俸,月俸8石。

亭有亭长,也是佐史俸,月俸8石。

东汉末年官员的俸禄是半钱半粮,1石粮食等于125钱。

乡和亭一级的总年俸约是140万石粮食和1.75亿钱。

县、郡、州的官员配置更多,年俸最低是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