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启动留学计划(1 / 2)1977,我的热血年代首页

五四之后,已经随队去了米国的陈湘发来邮件,里面是米国多所大学的申请资料。中国留学生申请米国公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是很困难的,申请八所藤校的全额奖学金相对容易。但是八所藤校的录取条件比公立学校高的多。

陈冀不在乎全额奖学金,也不在乎部分奖学金,他的稿酬足够应付他和二姐陈渝的留学开销。但是拿到奖学金去米国读名校是个面子问题,必须要争取。

陈冀准备报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陈渝准备报考哈佛大学法学院。尽管燕大和北外的招牌在国内有足够的排面,但是相比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还是差很多。哪怕是“克莱登大学”的毕业生,也会让国内某些部门如获至宝。

妈妈陶慧心一反常态坚决支持儿女出国留学,毕竟他们两口子都是海归。同样也支持陈湘两口子在米国拿个学位。

陈冀现在的履历想进入哈佛大学完全没有问题,熟练掌握多门语言,知名作家,周刊的总编,学生领袖…陈渝就差点,除了熟练掌握多门语言其他并不突出。而且姐弟两人都没有本科毕业。

有不利的一面,就有积极的一面。现在正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通过吸纳留学生,来培养代言人是米国的一贯策略。毕竟“糖衣炮弹”是米国的杀手锏,这就是卡特总统敢于吸纳十万名中国留学生的底气。

按照正常录取规则,陈渝被哈佛法学院录取的几率接近于零,可是加上陈冀就不一样了。如果哈佛认可了陈冀的潜力,作为陈冀的姐姐是和他绑定在一起的,必须同时录取,哈佛大概率会妥协。不过奖学金的额度就很难说了。

陈冀马上就开始运作起来,除了公派,还没有人能走出国门,更别说是出国留学。哪怕是自费留学,这也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必须经过层层审批,更何况陈家人都是公职身份,甚至是外交人员家属,审批会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目前除了去年那52名公派留学生,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出国留学。

不管怎样,申请材料还是要先搞起来,首先整理了个人资料,里面包括教育经历,成绩单,荣誉,特长,和履历。然后是推荐信,请了曾经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燕大老校长马寅初写了推荐信,又通过部里的关系拿到米国大使伦纳德·伍德科克的推荐信。最后就是把这些资料和申请书寄给哈佛大学,等待迎接审核通过之后的考试。

等待总是漫长的,欣喜却不期而至,早在4月,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杰罗姆·艾伦·柯恩受邀请来到中国授课。于是陈冀姐弟很顺利拿到了他的推荐信,有了这个,陈渝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机会增加了不少。

因为长期的公有制,国家没有税收体系,也没有执业律师。正在洽谈当中的合资汽车项目和可口可乐项目竟然由米方的律师来起草协议。

财政部当时面临巨大的政府压力,必须尽快创造一个税收制度,使急切的外国投资者有法可依,国家税务局便同意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国际税务项目合作,在大连举办一个为期四周的夏季培训,共召集了125名中国税务官员和老师们参加。而这个项目安排非常紧凑,每周上课6天,每天8小时,目的在于及早协助中国拟定当时不可或缺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