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瞬间消失得干干净净,杨骏也许是死有余辜,但杨珧、杨济还是有不少人表示同情的。可在贾后眼中,还有个姓杨的才是自己真正痛恨不已之人,这个人就是太后杨芷。站在女人的角度来看,贾后要想独霸后宫,就必须除掉这个太后,杨芷成了贾南风在后宫中颐指气使的绊脚石,更何况贾南风总认为杨芷当初没少在武帝面前诋毁自己,害得自己险些被废。以贾后凶悍的作风,此仇焉能不报?扫清‘三杨’后,贾南风以皇帝的名义命后军将军荀悝送太后杨芷去永宁宫居住,允许她的母亲,也就是杨骏的老婆高都君庞氏一道前往永宁宫。后军将军同样属禁卫四军之一,荀悝是前曹魏名臣荀彧的曾孙,司马懿的外孙。她的母亲是司马懿和张春华的嫡生女儿南阳公主,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妹妹,荀家和司马家的关系一直走得很近。将杨芷从太后宫中迁出只是贾南风计划的第一步,表明杨芷的太后肯定是做不了了。紧接着,贾南风又指使大臣上奏说,杨芷暗中参与了其父杨骏的谋反,事变当晚杨芷曾命人用飞箭向宫外传书,上写‘救太傅者有赏’,证明太后与其父图谋里应外合,颠覆社稷。此说到底是真是假已不重要,大家明白,现在是贾后得势了,一切都是贾后说了算,所以也没人关心事情的真伪。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说杨芷在其父杨骏擅权之事上一点儿责任没有也不对。当初,不正是杨芷利用司马炎迷离之际把父亲杨骏推到了辅政的位置上吗?显然,杨芷也是有私心的。因此,有人建议,应将杨芷废为庶人。不过,已任职中书监兼太子少傅的张华出来说道:“太后并没有获罪于先帝,虽然因私推举其父辅政,失去了作为国母的榜样,应依照汉代废黜赵太后的先例免去其太后称号,但仍称武皇后。可别居它宫,以保全先帝对其有始有终之恩。”张华提到汉代的赵太后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赵飞燕,后来因魅惑皇帝被废去太后称号,最终投井自尽。这时,司马懿的另一个外孙,任职尚书左仆射的荀恺与新任太子少师、下邳王司马晃却说道:“太后图谋社稷、危害国家,不能再与先帝相配,应废黜其尊号,发送至金镛城看管居住。”荀恺是荀悝的兄长,曾跟随钟会参与灭蜀。司马晃是司马孚第五子,司马衷继位时任职车骑将军。诛杀杨骏当晚,司马晃领护军屯守于东掖门。西掖门、东掖门均为皇宫正门两旁的边门。荀恺、司马晃与司马家非亲即故,出于对杨骏擅权的忿恨便不肯放过杨芷,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所以杨芷终究不能得到宽宥,大多数朝臣也和荀恺、司马晃的看法一样,于是下诏,杨芷还是被废为庶人。杨家现在被一撸到底,而且都被灭族,那杨骏的老婆、女儿就不能留了。于是有司又上奏,应将庞氏交付廷尉执行死刑,杨芷因是前皇后议贵可免死。司马衷一开始不同意处决庞氏,但架不住总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司马衷畏惧背后贾南风的淫威,最后没办法只得同意。庞氏被带走行刑时,杨芷如疯了一般跪地哭求,并割断头发说愿意去贾后那里做奴仆。然而一切为时已晚,杨芷自己的命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呢,贾南风绝不会因此而手软的。庞氏死后,杨芷被押送至金镛城看管起来。
有隐士董养游历太学,在学堂之上叹息道:“国家建学堂是为了什么?为的是知书明理。以前国家对于谋反这样的重罪遇到大赦时都有赦免的可能,如今杀了人家父亲,王法却不能赦免母亲,公卿大夫们的礼仪、人伦何在?如此泯灭天人之理,大乱恐怕就要来临啊。”杨芷一家的命运固然悲惨,但多少也是咎由自取,所以没有得到公卿士大夫们更多的同情。更不幸的是,杨芷遇到的是阴毒凶悍的贾后贾南风,她是必然要将对手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有关部门又提议要将杨骏之前的下属官员全部处决,侍中傅祗(zhī)坚决反对道:“从前鲁芝做曹爽的司马,曾冲关奔赴曹爽,宣帝(司马懿)却还任用其为青州刺史。杨骏的下属,不可全部治罪,这是有先例的。”此议最终为朝廷接受,杨骏的僚属大多予以赦免。其实,贾南风背后操纵此次事件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要除掉杨氏一门,于公于私杨家都是贾后的绊脚石、拦路虎,不除杨氏,贾后便不能得志。紧接着,就是第二个目的,除掉了杨骏,贾南风想要揽权甚至想要干政,这个女人对权力的欲望相当强烈。现在第一个目的达到了,贾南风能否跳到前台执掌朝纲呢?答案是否定的。魏晋时期秉持传统儒家思想,尤其是执政者司马家族,更以儒学世家自居。司马衷虽智商低下,但身体良好,绝不会允许所谓二圣临朝或是牝鸡司晨的现象出现。贾后如果一意孤行,势必将引发众怒。司马家的各个王们就在朝堂内外虎视眈眈的看着,贾南风还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继续在背后操控皇帝,进而操纵权力。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由谁来辅佐朝政呢?众人一致看好的人是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于是,就在当月,晋国改年号元康,这次改年号不存在任何问题。先帝已于去年驾崩,眼前事变平定,权臣伏诛,正是重新打鼓另开张的时机,改年号元康取乾元康泰之意。皇帝下诏,征召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同录尚书事,辅佐朝政。虽然两人同为勋戚重臣,但对贾南风来说,这却是两个老奸巨猾之人。司马亮是怎么回事,别人不知道,贾南风再清楚不过了。这位王爷自私、胆小,也很滑头。诛灭杨骏时不出头,现在要成为辅政大臣了,他却冒了出来。群臣当然不知道贾后最先请司马亮出兵的事情,因为贾后当时是秘密进行的。此事事后也不好声张,否则,到底是谁首先挑起事端,起兵谋反呢?贾南风只得干瞪眼看着司马亮进入中枢,自己还是在皇帝身上想办法吧。而卫瓘更不必说,在贾后眼里,这也是个善于阴谋之人。当初司马炎在世时,就是卫瓘委婉得劝谏司马炎另立太子,幸亏有贾家人从中周旋才保住了司马衷。卫瓘如今已年过七旬,这个老家伙蛰伏了很长时间,现在又跳了出来,实在令贾南风有些头疼,卫瓘恐怕比司马亮更难对付。也就是说,诛灭杨骏之后,没有直接参与事件的两位元老反倒出来摘了桃子,贾后的第二个目标并没有实现。
当然,其余参与平定杨骏之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封赏。任命秦王司马柬为大将军,东平王司马楙为抚军大将军,楚王司马玮任卫将军兼北军中候如故,下邳王司马晃为尚书令,东安公司马繇晋位东安王,出任尚书左仆射。孟观这样的小人物也升任黄门侍郎,封上谷郡公;李肇升任积弩将军,管辖二千五百禁军,负责皇宫宿卫。贾后觉得宦官董猛在此次事变中功不可没,升其为黄门令,封武安县侯,就连董猛的三个兄弟也都封亭侯。这些人受封是因为在诛杀杨骏的事件中多多少少出了力,但很可笑的是司马楙也受封了。司马楙是前义阳王司马望的第四子,司马孚的孙子,晋武帝登基时封其为东平王。司马楙为人善于阿谀奉承,杨骏掌权后,司马楙曲意事奉杨骏,极尽阿谀之事。不想杨骏遭到灭族,司马楙论罪当诛。可司马楙和当晚围攻太傅府的司马繇关系很铁,司马繇不但没有追究司马楙的罪责,司马楙之后还升任为抚军大将军,这真是关系硬,混不吝呐。是的,此次诛杀杨骏过程中最威风的人既不是背后的贾后贾南风,也不是首先响应贾后的楚王司马玮,而是当时的东安公司马繇。司马繇当晚率领仅有的四百士卒攻打杨骏的府邸,不想进展意外的顺利,杨骏既没跑,也没有有效抵抗,司马繇斩杀杨骏成就大功,一下子就抖起来了。司马繇顿时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当晚要杀谁,要赏谁,全由司马繇说了算。司马繇是司马伷第三子,母亲正是诸葛太妃,所以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当年,诸葛诞诛杀文钦,后被灭族,因女儿是琅琊王妃,得以幸免。可文钦死了,其子文鸯还在,任职东夷校尉,因事正在洛阳逗留。司马繇就觉得文鸯终会向其母家施行报复,于是借此次平定杨骏之机,诬陷文鸯也参与了杨骏谋反。同日,司马繇带兵擒杀文鸯,将其夷灭三族。可怜名将文鸯,终究没能逃出诸葛家族后人的手掌。是否文鸯在父亲死后有过威胁诸葛太妃的举动不得而知,想必司马繇如此行事自有其道理。但司马繇此举显得既轻率又可笑,诸葛太妃的儿子也不止司马繇一个,唯独司马繇敢下此狠手,暴露出此人轻狂手黑的一面。
轻狂之人不止司马繇,司马家的人此后就像是得了轻狂病一般,开始互相传染、蔓延开来。司马亮近来就像中了彩票似的,忽然间成了首席辅政。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他的三个哥哥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伷均已离世,作为司马宗室中辈分最高的人,司马亮觉得自己早就该执掌中枢,把控乾纲了,这天下毕竟是我们司马家的。现在,成为首辅的司马亮手中有权有兵,但有一事却让司马亮如鲠在喉。本来,平定杨骏的功业是可以由司马亮来完成的。当初,杨骏藏匿诏书排挤司马亮出京,有人就建议司马亮发兵讨伐杨骏,没想到司马亮被杨骏一吓唬给吓跑了,此事被人议论纷纷,司马亮觉得在百官面前失了面子。为了挽回颜面,也为了向众人展示首辅的气魄,司马亮以诛灭杨骏有功的名义,竟然封都督、将佐等一千多人为侯爵,有的没有的全都封了,以为如此就可以收买人心了,这和杨骏上台时滥加封赏的做法一模一样。御史中丞傅咸就劝司马亮说:“如此封赏之多,亘古未有。很多人无功受赏,这样做岂不是人人都盼着国家有祸事,可以从中浑水摸鱼,那灾祸恐将无穷无尽了。东安公司马繇开了不好的头儿,殿下既然来到中枢,就应纠正这些偏失。很多人因为封赏不公感到不平,如今议论纷纷,众人无不感到失望啊。”司马亮和司马繇是叔侄关系,司马繇剿灭杨骏当日随意赏罚了三百余人,其中就赦免了司马楙的罪责。等司马亮来到京城后,觉得自己要施行封赏怎么也不能少于这个侄子,你赏罚三百多人,那我就得上千人。司马亮没听傅咸的意见,专断独行,肆意封赏如故。傅祗再劝司马亮说,杨骏当初震动主上,任人唯亲,导致天下扰乱。现在殿下应匡正得失,保持清正,没必要事必躬亲。听说去拜望殿下的官员车马都将府前的道路堵塞了,这样争相趋附的状况应该停止下来。大家都议论说,夏侯骏无功被越级提拔为少府是因为和殿下有姻亲关系,这种事情传出去确实不好啊。夏侯骏是前曹魏名将夏侯渊的孙子,娶了司马亮的一个女儿为妻。之前只任职尚书,司马亮掌权后提拔女婿担任少府,位列九卿。
贾南风就在后宫中冷冷得看着这一切,哼,死了个杨骏,又冒出个司马亮,其独断专行的势头似乎比杨骏还要猛。不行,你们的人升的升,赏的赏,有的没有的,我的人也不能落下。于是,贾南风推荐自己的族兄贾模任车骑将军司马,从舅郭彰任右卫将军,还有自己妹妹贾午的儿子贾谧为后军将军,与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一起参与国事。虽然辅政大臣名义上是司马亮和卫瓘,但贾后绝不会让这两个老家伙就这样摘了桃子、把持朝纲,将自己人也掺和进去,就是防止二人独大,权柄丢失。贾谧即韩谧,是韩寿和贾午的儿子,因贾充没儿子,就将韩谧过继给贾家继承家业,改姓贾。从这时开始,贾谧、郭彰权势日盛,拜访二人的宾客都挤破了门。尤其贾谧自小受宠,是韩家,更是贾家的掌上明珠,平时生活奢侈、骄纵无度,其府舍楼宇华丽无比,器物服饰珍贵奢靡,府中的歌僮舞女都选自当时最好的。贾谧还开立馆舍,招揽宾客,海内的达官显贵无不趋之若鹜,前来以厚礼侍奉贾谧。贾谧能有如此光景,一是因为贾谧豪富,贾家的资产都由贾谧继承,二是贾谧的背后就是他姨贾南风。谁都能看出,贾后是个贪权的女人,且心黑手狠,这一家子可不敢得罪,还是拍着点儿好。贾谧有皇后撑腰便作威作福,甚至敢直接锁拿朝廷任命的黄门侍郎,这是典型的僭越,但也没人能把贾谧怎么样。别看贾谧嚣张跋扈,其人却喜好文学,且颇有造诣。为此,许多文人名士还做文章赞美贾谧,将其比作汉代的贾谊。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撰写著名文章《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鵩鸟赋》等,但别忘了,贾谊英年早逝,死时只有三十二岁。贾谧不会想这许多,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学领袖地位,贾谧大量接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及文人墨客,还搞了个所谓‘二十四友’的文学圈子,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包括大富豪石崇;前吴国人陆机、陆云,两人都是前吴国名将陆抗之子;美男子潘岳,即潘安;贾后的从舅郭彰;著名的《三都赋》的作者左思以及名士刘舆、刘琨兄弟等等,一共二十四个人,号称金谷文学会友,外人不得参与其中。石崇、潘岳二人极力奉承贾谧,每当贾谧和他的姥姥,即贾充的老婆,广城君郭槐出府时,二人就候在路边,等到贾谧、郭槐的车子扬长而去时,二人便望着车后卷起的扬尘跪拜行礼。要说石崇也是当时一等一的富豪,却在贾谧面前是这样一副嘴脸,足见贾谧的权势简直红得发紫啊。
很明显,晋国的朝堂之上已形成两股势力。一是以司马亮、卫瓘为代表的宗室元老派,一是以贾后贾南风为首的外戚帝后派。有些大臣选择了骑墙观望,两派都不得罪,有些人则坚定得选择支持一方,特别是司马家的宗室,他们没有选择皇帝,因为皇帝就像个傀儡,背后真正的掌权之人是贾南风。看到贾后的暴戾乖张一日胜似一日,首先看不下去的又是东安王司马繇,司马繇想,这天下是司马家的,岂容外戚后党胡作非为,于是策划废黜贾后,看来司马繇比司马亮还是有骨气的。但司马宗室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这一点又被贾南风利用上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