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哪里,底线在哪里,地址在哪里?!”
“楼上那位,你算盘都打到我脸上了。”
……
凭心而论,静静本人是不想对屈白继续采访下去,但是直播间不断上涨的人数却能让她对此次采访保持激情——
“那么您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写出这首诗的呢?”
只见屈白掏出手机,手指熟练的打开一个软件,操作一番后,
将空白的浏览器历史记录放在镜头前面——
“就是像现在这样想把浏览记录清除干净。”
这一刻,他的眼神坚定的像是要举行升旗仪式。
“不愧是写出这般诗句的人,思想觉悟就是不一样。”
“兄台,我观你印堂发黑,可否借一部说话?”
“楼上那位,你算盘又打我脸上了。”
“算盘哥你又来了。”
……
诚然,像屈白这样面对采访还能嬉皮笑脸的人不多,但同样的,像屈白这样能在大学时期就能让市里关注并决定采访的人更加稀少。
虽说,静静有了一个极不良好的采访体验,
但她也同样明白了为什么高考阅读理解的文章都是用已故的作家所作的文章——
因为死无对证。
屈白的大名早就已经在羊城电视台中流传,
初次采访时,他是个腼腆青涩的高中生,回答问题时就像是标准化做题的好学生,答案都是那么赏心悦目。
但现在的屈白,恶名远传,摆脱了青涩的他,变得幽(惹)默(人)风(厌)趣(恶)。
他的存在是电视台记者不愿提起的,没有人想去接他的话茬,但奈何这样的方式能带来极高的热度。
屈白也因此成为了电视台领导最想采访的人。
毕竟在这个时代,除了央台,任何地方电视台的热度都不温不火,甚至不如大多短视频平台。
而对静静来说,五斗米不能让她折腰,但这次采访结束后的五百块奖金可以。
秉承着来都来了的华夏人血脉天赋,静静咬牙切齿的将台里准备的所有问题——
诸如:创作时有没有炼字、创作后有什么感慨、有没有兴趣将这首诗补充完整,一一问了出来
而屈白也不出所料的都用了令人发笑的回答结束了这些问题——
“以我的水平,炼字就写不出来这种水平的诗了。”
“感慨当然是有的,比如我再也不能去那家店洗脚了,可惜了18号技师的技术还是很不错的。”
“等什么时候足疗纳入医保,我也可以考虑将这首诗补充完整。”
直播间的弹幕热潮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次采访即将迎来尾声,静静如释重负,看着眼前这个不修边幅但依然略显秀气的青年,她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奖金是一方面,离开屈白也同样是一方面。
怀揣着美丽心情,静静最后向屈白问出了标准的采访结束语:
“屈白先生,今天的采访即将结束,应一些观众要求,我想问您,今后的诗是否都会是完整的一篇?”
屈白有些难为情的开口:
“我不到啊,这得问我的脑子想不想的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