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洛口 泺口(2 / 2)黄河涛涛洛口岸首页

我就给老人说了,那是因为黄河经过黄土高原,被冲刷下来的泥土,经过几千里的奔流,来到了我们这里,就把泥沙沉积了下来,所以,我们济南段的黄河,就成了地上河。

“小范呀!你还真行,知道的还真的不少呢!今个,你不要笑话我,让人家知道了,一个生活在黄河岸边几十年的黄河人,不知道黄河真正的来龙去脉,真的会让人笑话。”

“大爷,你不能那样说,我知道黄河的大概模样,但是我可不知道泺口的来龙去脉呀!各有长处,各有千秋。”显然,老人对于我的解释,很满意······

快要中午的时候,我给老人说,要出去一趟。不一会功夫,我就出去到了外面的小卖部,买了一个烧鸡、豆腐皮,花生米,还有两瓶二锅头白酒。

“小范,你太客气了,你不出去买东西,我也不会让你饿着,中午,家里有啥,就吃点啥。”

说着,老人拉开了冰箱的门子让我看。里面还真的是,各种蔬菜和肉类,满满的。

“小范呀,说实话,现在吃喝是没有问题,就是有点孤单。”

“大爷,那,我以后,就有事没事的,就来你这里拉呱,行不?”

“好啊!欢迎呀!”老人高兴地说道。

不到二十分钟的功夫,老人就把我买来的酒肴,弄到了盘子里。另外,他又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个水果罐头,四个菜齐了。他说,他不爱喝二锅头,除了度数高之外,主要是那种味道,他不习惯。

于是,他拿出了用十斤塑料桶装的纯粮食酒。他说,别看是塑料桶酒,但是几十块钱一斤,一点不比原瓶酒差。

“大爷,你说的这话,我信,我也尝尝你的纯粮食酒。”其实,我在家里也喝这种纯粮食酒,不过我不能说实话而已,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还是有用的。为了让老人高兴,我只能说尝尝这两个字了。

按理说,我开车真的不该喝酒。万一酒驾,那就要揍了醋了。

我让老人给我倒上了,二两半的茶杯的一半。老人,理解的说:“小范,你开车,我不会让你喝太多,一两酒吧!”

“好的!好的!大爷,咱们边喝边聊!”

也许是老人喝了点酒的缘故,话多了起来。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但是说起来话来,一套一套的,就好像讲解员一样,可以用滔滔不绝来形容。也可能是,老板去死的早,长时间没有了倾诉的对象,今天遇到了我,就找到了可以倾诉的人。

“泺口这个地方,早在金代时就属于济南历城老县。到了明朝的时候,就改成了雒镇。清朝时,虽然叫了一段时间的雒镇,后来又改成了泺口镇。民国以后,也就是1912年以后,先是设了泺口区,不知道是咋回事,后来又改成了泺口镇,仍然隶属于老县历城管理。解放以后,先是成为由济南市的直属镇,后来又划属市郊区,,再后来,又成立人民公社,风风雨雨最后成立了现在的泺口街道,属于了天桥区管辖。”

通过老人粗略的讲解,我大概了解了泺口的过去和现在。我不禁感慨道,百年泺口,风雨沧桑啊!

如果说黄河影响着泺口码头的繁华兴盛,那么泺口村居民社和济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街道布局,还是生活习俗等都有济南的影子。

过去,匪患猖獗,为防止匪患,保民平安,泺口仿照济南府的样子,修建了城墙。修建时,采用土夯石砌成了高七米,顶宽四米,城墙上面各有垛口,城墙外设有圩子壕,壕外是沼泽盐碱芦苇地。由于,泺口一面的城墙,紧靠黄河而建,也就是三面城墙一面大堤的格局,所以,整个城墙布局成“月牙状”,俯卧在黄河的南岸。因此,在泺口的大街上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泺口街的圩子墙——少一面!

泺口城墙设了四个门:东门叫经海门,站在东门上,向东可以远远看到东面的大海。东南门叫瞻岱门,天气晴好的时候,站在东南门上,可以看到远处的泰山。西南门叫普药门,人们没事的时候,站在西南门上,可以望见附近的药山,据说经常远看药山,可以保全家身体康健,平安吉祥。西门,也就是泺口镇的正门,正冲着邻村小鲁庄,西门是出入泺口镇的重要通道。

人们说,黄河发大水时,只要把东南门、西南门囤住,再大的黄水,也进不了街。

至今,泺口的主要街道,都有着济南的影子。像济南有条“天桥塘子街”,泺口也有一条“泺口塘子街”。

泺口的街道有:上关街、中关街、下关街、朝山街、奎文街、枫林街、太平街、花园街、泉子街、进士街、斜路街、九曲街十八巷,还有民国初年曾设盐业稽核命名的所里街,有顺治年间秦、关、范三大盐商结盟之地三义街和义和巷。所以,泺口镇的街巷有被称之为“三十六街套七十二巷”的说法。

济水也被称为大清河,19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大海,泺口就成了黄河上名副其实的重镇。随着黄河航运的发展,向东沿着黄河的轨道,可以直接通到大海;上及鲁南、河南、陕西等地。镇上集市贸易兴盛昌达,店铺林立,泺口被当地人称为“小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