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章 杀青(2 / 2)大牌电影人首页

……

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等五大影视基地,中国有京都、西都、港台三大影视基地。

陆子昂就是西都本地人。

从闽省回来,剧组马不停蹄进入事先谈妥的影视城拍摄后续部分。

有大街,有染坊,有王府,……

最后以春米六、三德和尚与白安福兄弟四人混合双打达到高chao,这在当下是了不得的创新,能惊爆一地眼球。

陆子昂情节在心,成竹在胸,没有让他花时间调教的新人演员,剧组磨合期过后,基本拍一两次就能过,他的速度再次加快一成。

10天!

只10天完成所有拍摄。

速度突破天际,剧组人员看他就像看一个神,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无话可说。

拍摄后冲洗配光,价格8万。

其实为稳妥起见,香江以前都是白天拍摄晚上连夜冲洗,以便导演确定拍摄的是否合格,不行次日赶紧补拍,一切皆为节约成本。

陆子昂先前远在闽省没那条件,后来不想太累,还真要一天睡四五个小时不成?拍摄的效果他心中有数,不必急于一时。

冲印之后剪辑。

有许多次“开始”、许多次“再创造”是电影的特点之一。

就大的阶段来说,现代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包含着三次再创造:

第一次的“开始”和“创造”,是剧作者的影片构思和剧本编写,把整部影片的视觉、听觉形象以文字形式落实在纸面上;

第二次的“开始”和“创造”,是导演的总体构思和执导拍摄,将文学剧本的全部文字形象转化为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用摄影机、录音机将影像和声音分别摄、录在胶片上,或一格一格地拍摄下来,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再创作,由此充实、丰富了第一阶段创作的文学剧本内涵;

第三次的“开始”和“创造”,是导演和剪辑师的共同创作,通过剪辑,把根据分镜头剧本所拍摄的原始素材画面和收录的原始素材声音,按照运动规律的合理性,组接成可放映的完整的银幕映象。

由此,剪辑既是影片制作工艺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

好的剪辑可以为一部电影添光添彩,烂的剪辑足可以毁掉一部好电影。

虽然提及《美国往事》,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是詹妮弗?康纳利跳舞的片段,但《美国往事》确实一部不折不扣的黑帮电影,足以和《教父》相提并论,载入影史。

然而,制片方对于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时长不满意,要求删减,硬是把原本导演剪辑的剪少了足足90分钟,完全没了导演原作的精髓,人们看到的,也成了一部不伦不类的黑帮片。

可想而知,这部电影的公映版在口碑和票房上双双失利,投资3000万美元,最终票房只有500万。

导演也因此放弃了导筒,五年后在家乡意大利郁郁而终。

直到后来,导演剪辑版重见天日,人们才给了《美国往事》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时候数字剪辑连影子都没有,人们用的是线性剪辑。

线性编辑指的是一种需要按时间顺序从头至尾进行编辑的节目制作方式,它所依托的是以一维时间轴为基础的线性记录载体,如磁带编辑系统。

素材在磁带上按时间顺序排列,这种编辑方式要求编辑人员首先编辑素材的第一个镜头,结尾的镜头最后编。

它意味着编辑人员必须对一系列镜头的组接做出确切的判断,事先做好构思,因为一旦编辑完成,就不能轻易改变这些镜头的组接顺序。

因为对编辑带的任何改动,都会直接影响到记录在磁带上的信号的真实地址的重新安排,从改动点以后直至结尾的所有部分都将受到影响,需要重新编一次或者进行复制。

这种素材又经不起多次重复操作,剪辑工序十分麻烦。

当然,陆子昂有电影参照,剪辑起来一气呵成,粗剪、精剪一点都不难。

当到配乐时他没办法了,只好请专人处理,谁让他是音乐小白呢。

配乐师有了,岂可少得了动效师。

动效是电影录音学范畴,简言之,指各种动作的声音效果,又被称为拟声。

比如电影里万马奔腾、打雷下雨、拳打脚踢、恐龙怒吼等生动的声音,都是动效师做出来的。

武打片里,骨折的声音是芹菜制造的。

打斗声是手缠上湿纱布,然后打沙袋。

……

胶片不到20万,耗片比3:1,要不是担心太惊世骇俗,又多拍了些花絮将来好卖录像带,陆子昂还能压低胶片成本。

摄影机等器材租赁10天3万。

陆子昂连编带导,做武指,一共10万。

……

从剧本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影片制作成本最后才50万,超低成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