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1章 海外劳务输出和国内剩余劳动力(2 / 2)重返78:搞个科研,鹰酱怎么全慌了?首页

“古有苏秦掌六国相印,一人统百万兵,今有林凯峰为国家的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拿到10亿美刀的赞助,不失为一段佳话。”

“另外,我还要告诉同志们一件事情,林凯峰不但从穆斯塔法酋长手里,为国家科研项目拉到10亿美刀赞助,并且和穆斯塔法酋长商议,将我们的一部分技术骨干,送到迪城修建摩托车分厂。”

“他们两方已经商量好,摩托车厂建成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全部由我们的人担任,迪城负责提供土地,电力和每月工资。”

“摩托车厂的效益,两家对半分,大家说说林凯峰同志的这项提议,对咱们来说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

“当然只有好处了。”

赵副部长想都不想地说道:“首长,这是明摆着的事情,国家现在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劳动力过剩。”

“从78年国家正式下达决定,同意下乡知青返城到现在,回城的知青人数已经超过千万,给各地有关部门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大批国有工厂正在转型,受到生产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不是所有工人,都能参与到新的生产建设当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闲下来。”

今天参加会议的各个机械工业部,都有着相同的问题。

内部人力资源过剩。

而是已经严重超标。

66年响应号召下行了2000万知青,只有400多万人留在当地安家落户。

剩余1600多万知青,几乎悉数回城。

有的知青甚至是拖家带口返回城里。

计划经济时期,什么都是按需分配。

工厂生产任务如此,招工数量也是按需招工。

唯有老工人退休,工厂才会招收新职工。

少之又少的招工名额中,工厂子弟占了一大半。

每年的招工指标异常金贵,有些人在上面打主意。

不惜花钱,也要为自己弄一份工作。

“同志们,你们的看法和林凯峰同志的看法不谋而合,实话告诉你们,他提议建在迪城的摩托车厂,仅仅只是解决我们劳动力过剩的开始。”

“未来,还会有大量工厂在这些地方拔地而起,沙漠地区文盲率极高,合格的产业工人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是少而又少。”

“工厂想要正常生产运转,少不了我们提供的技术工人,林凯峰同志发来的电报中,还有一项内容,令我和老伙计深感佩服,大面积劳务输出。”

话音落下,刘老将军从军服口袋,掏出一份折得整整齐齐的电报。

将电报交给王长生,示意他读给众人。

安顿完穆斯塔法酋长,林凯峰将相关情况打电话通知王长生。

又以电报的形式,详细说明他与穆斯塔法酋长达成的一系列协定。

视察北方机械公司时,老领导特地吩咐过下面人。

无论林凯峰打的电话,还是发来的电报,或者上交的文件,都要第一时间通知他。

刚刚平复激动心情的几位工业部负责人,再一次大惊失色。

刘老将军看了看众人的表情,淡笑道:“同志们,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老将军,我有点想法。”

五机部副部长李进军说道:“林凯峰同志提出的劳务输出,我怎么感觉和国家五六十年代,向热带各国派出的援建队伍没什么区别呢?”

“看上去没区别,其中大有乾坤。”

刘老将军淡笑道。